【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中大研究|中大研發以「眼底相」測阿茲海默症 人工智能系統偵測準確度逾8成

發佈時間: 2022/11/30

本港每10名70歲或以上長者便有1名罹患認知障礙症,其中逾半屬阿兹海默症,中大醫學院由2018年起率領來自新加坡、英國和美國的團隊進行研究,成功研發全球首個人工智能系統,只需分析「眼底相」,即視網膜圖像,便能偵測阿茲海默症。研究成果已於國際期刊《刺針》旗下的《The Lancet Digital Health》發表。

  • {{hket:inline-image name="de67c74d-5c19-4305-a7f4-bb0329645fc0.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aa0bd92d-cfc2-453d-a8f7-688931bbf5d1.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697076d1-1c9d-4826-b6ec-75105456ba84.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fe436d9-4938-4120-87f7-3b942759b6cd.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a0e80cb-6a06-4ad9-91cc-8d3bcbe19ed2.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48a3f2d0-05e8-40ea-96d0-6c9499c94cd0.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a1f08e74-f9bd-45e6-af82-19f578c28b87.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b60cfd42-6322-4546-b0c9-f6d9a6ccb4f3.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6fc128c4-b989-4297-8fec-57f2d8a6ab19.jpg"}}{{/hket:inline-image}}

中大莫慶堯醫學教授、中大周佩芳認知障礙預防研究中心主任莫仲棠解釋,阿兹海默症患者的腦內往往過度積聚不正常蛋白,導致腦細胞逐漸死亡,令短期記憶力變差、語言能力下降等。

團隊研發系統既方便不怕感染 可避免醫生斷症誤差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臨床專業顧問區穎芝稱,現時可準確偵測澱粉狀蛋白的正電子腦掃描、腰椎穿刺提取腦脊液等,不普及且具入侵性,但中大團隊研發的系統卻既方便又不怕感染,且可避免醫生的斷症誤差。

研究團隊利用近1.3萬張來自648名阿兹海默症患者和3,240名一般人的「眼底相」訓練人工智能,偵測準確度達84%,敏感度和特異性分別為93%和82%。

眼底相傳至人工智能系統 1至2分鐘可獲取風險報告

中大醫學院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副教授張艷蕾稱,市民滴眼藥水後,把頭移近拍攝儀器,每隻眼影兩張眼底相,再傳至人工智能系統,便可在1至2分鐘內獲取阿茲海默症風險報告;若風險高於55%,宜盡快求醫。

中大何善衡眼科及視覺科學講座教授兼中大醫學院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系主任譚智勇解釋,視網膜一向被視為大腦的延伸,兩者在多方面非常相似,且在中樞神經系統中,僅眼底血管和視覺神經是可直接觀察和分析,故「眼底相」有助偵測阿茲海默症。惟他坦言,暫未知人工智能透過識別甚麼眼底特徵去判斷患病風險,會再作研究。

72歲的陳太於2019年起變得焦慮、言語重複,甚至忘記練習逾10年的太極招式,求醫後發現患上輕度阿茲海默症。她指,拍攝「眼底相」過程中沒有不適,且比進行其他要換衫的檢查方便。

新系統有潛力協助進行社區篩查

團隊相信,新系統有潛力協助在進行阿茲海默症社區篩查,建議1個月內曾「斷片」3至4次、突然難保持衡常習慣的人士接受檢查,並期望可在1年內把「眼底相」拍攝儀器和人工智能系統合併,正式在臨床上應用。

中大研究|利用新混合人造血管支架 , 完成亞洲首個多部位胸腔主動脈手術 , 死亡率0% , 詳情即睇[下一頁]

撰文:梁薾心

責任編輯:陳浩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