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加劇,造成海水更暖、更酸,不僅導致生物多樣性下降,同時也改變人類的日常飲食與經濟活動。由香港救助兒童會主辦的「綠色和公平的未來」,讓青少年主導,提高社會大眾對氣候議題的關注。
港人對氣候變化最直接的感受,可能只是夏天氣溫颷升,在戶外多走幾步都會汗流浹背,或踏入11月仍可穿短袖上衣……但事實豈只如此?氣溫每上升一度,海洋生物都會受影響,水溫上升導致珊瑚白化,連鎖效應下威脅整個海洋自然生態。
香港救助兒童會與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合作推動的Generation Hope青年參與工作坊2022「綠色和公平的未來」,早前帶領一班中三至中六學生到海下灣海岸公園,了解氣候變化及人為因素如何影響海洋生態,透過加深他們對全球氣候危機的認識,讓他們有機會成為變革的推動者,運用自己的聲音和專長,提醒大眾關注氣候議題。
近距離欣賞海洋生態
活動當天,學生們先走進海下灣海岸公園,參觀全港唯一建於水上的海洋研究及教育中心,了解海洋對生態系統的貢獻,以及海洋保護區的重要性。據導賞員解釋,地球表面70%以上被水覆蓋,海洋調節着地球的氣候和溫度,也是成千上萬種物種的家園,氣候變化對海洋造成的影響,也會對全球漁業和水產養殖業構成威脅。
他們在導賞員帶領下,乘坐玻璃船觀察海下灣生態,欣賞扁腦珊瑚、黑珊瑚、蜂巢珊瑚等珊瑚群落。同學對近年在本地生長的珊瑚情況變差、鹿角珊瑚一度在這水域消失,甚至出現珊瑚白化等情況都感到驚訝。導賞員分享,珊瑚體內的共生藻對溫度與光照度有特定需求,若水溫持續超過30℃,或是海水透光度低的環境,共生藻會離開或是被珊瑚排除體外,露出底下白色的珊瑚骨骼,即為珊瑚白化。
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
他們其後更充當「海洋學家」,親自採取海水樣本,檢測海水的含氧度、鹽溶度、酸鹼度等數據,了解珊瑚生存所需的基本條件,又透過顯微鏡觀察微生物的種類。參與的中學生都表現雀躍,不斷向導賞員提問,想要了解更多。有別於從書本上學習知識,是次生態導賞能誘發學生從多方面觀察、體驗及反思,並探討氣候變遷對世界各地兒童的影響。學生們更會將想法化為行動,以「倡議者思維」角度,提議一系列公眾教育方案,包括在校園推行自備餐具支持源頭減廢、舉辦垃圾分類比賽提升回收效益等,希望培養同儕的環保意識,以及對自身環境的關注。
香港救助兒童會總幹事司徒恩表示,氣候危機對全球影響深遠,每位兒童都可表達個人想法及影響決策者。是次Generation Hope工作坊可以喚起青少年對氣候變化的關注,並以自己的方式作出貢獻,帶來改變和突破。是次參加工作坊的學生亦會以畫作的形式,表達對未來世界的願景,救助兒童會會將這些畫作連同世界各地青少年的倡議,帶到本月15及16日於印尼峇里島舉行的20國集團(G20)峰會,希望國際社會可以聆聽他們的聲音,締造綠色和公平的未來。
學生分享:希望能幫助地球
現時就讀中四的Eric表示:「以前認為氣候變化不是很貼身、不會來得那麼快,今次體會到即使少許溫度上升,已可以令珊瑚白化,我感到很震驚。以前未有留意,以後會多留意氣候變化的議題。」
同樣就讀中四的Yoyo稱:「活動令我對氣候變化認識更多,知道會影響很多不同的生物,環境轉變已逼在眉睫,水平面上升、冰川溶化、珊瑚白化。為了保護環境,我叫外賣時會不要塑膠餐具,又會將垃圾分類放入回收箱。雖然做的事好微小,但都希望能幫助地球。」
相片:受訪者提供
撰文:李越樺
美術:梁政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