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人道救援︳遠赴地中海中部支援海上搜救行動 義務醫生怒海中拯救難民生命

發佈時間: 2022/08/31

地中海難民流徙情況持續,多年來有不少人道救援組織派出救援船到現場,拯救遇險船隻。國際紅十字會(IFRC)在2021年起,聯同非政府組織 「SOS MEDITERRANEE」營運海上救援船「Ocean Viking」,在地中海拯救遇難人士。其中,本港公立醫院醫生、香港紅十字會義務醫生朱珮珊(Jenny)在今年7月亦參與了救援行動,成功拯救了387位遇難人士,為他們提供緊急醫療援助。

同場加映:

Healthy Life|放縱飲食愛煎炸肥膩 畫家突手麻中風口齒不清 右手難握筆:驚不能畫畫 

{{hket:ul-video id="6427"}}{{/hket:ul-video}}

朱珮珊醫生表示,自己跟很多醫生一樣,因對人道救援工作感興趣而立志讀醫。雖然她早在2011年完成了兩個由紅十字會開設的訓練課程,登記成為義務醫生,但無奈工作時間和人手上未能經常參與海外行動(oversea mission)。不過,新冠疫情的出現造就了「天時、地利、人和」,讓她有機會參與是次救援行動。她解釋,救援船出發和靠岸時間不穩定,即使在出發前幾日仍有變數,時間上難以配合;但剛好遇上新冠肺炎爆發,她忙於應對疫情而累積了大量假期,加上是次救援船出發期間疫情又相對平穩,在得到上司和同事的配合後,才有機會放6周假期,前往當地支援。

今年7月前往地中海中部支援

今年7月,朱醫生跟隨國際紅十字會及「SOS MEDITERRANEE」共同營運的海上救援船「Ocean Viking」,在地中海中部(即介乎意大利及利比亞附近)的國際水域拯救遇難人士。當中,「SOS MEDITERRANEE」的船員負責搜索及拯救工作,但過程並不簡單。她表示試過收到求救信號後,要預計8小時才能到達現場;又指在茫茫大海中用望遠鏡尋找遇險船隻,「要落足精神才看到一點仔」。

當在遠處發現遇險船隻後,船員就會分析行動的危險程度,並決定不同的策略,駕駛橡皮艇接載遇難人士至救援船。但她指出,越近現場觀察到的事物亦會有所不同,隨時影響下一步行動,

「如果有人跌到海裡不可以只顧住救他,否則其他人會跟著跳海;救援時如果遇難人士湧到一邊可能會反艇,亦可能出現超載、重量不平衡而斷船,造成人踩人。每次救援都要考慮他們的心理狀況和回顧之前的經驗。」

「Ocean Viking」進入搜救區後首2日未有發現遇險船隻,但在第3日起就連續收到求救信號,先在7月24日拯救3艘船,隨後在7月25日再救2艘船,拯救了合共387人。在僅僅2日的搜救行動,救援船已經滿載。除了甲板外,連原本用來放垃圾和物資的上層都要騰空出來,才足以容納所有人。朱醫生指同期亦有3艘救援船進行搜救行動,當中有救援船救起了500、600人,超出了該救援船的容量。但她強調,若果遇上有人遇難不會見死不救,

「雖然情況不是很理想,但在救與不救,即使很滿你都要救。用了那麼多資源,都希望救多點人才回去。」

  • {{hket:inline-image name="6e438515-f579-432e-b390-104c7cf16907.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fac31cbc-f3ef-4f89-9cbd-2b134944bf39.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1.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ccb8e076-be34-4f3e-b4c6-7469095e84b9.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9f4d00e-4373-4eac-bf94-073601375711.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b3457df2-0f5e-409c-b410-9072d52cf065.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53d29c47-a80f-47e6-bc52-2dad5a23a436.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3250ecb2-d243-4653-a835-f767d7626fce.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a450eba8-d364-4677-9542-9e7e77b03a3f.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1e05830-692d-4cc6-84be-56050a9161c8.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64b5bdc5-befe-421d-b27a-7373b28058ab.jpg"}}{{/hket:inline-image}}

一度擔心自己未能應付搜救行動

當遇難人士上救援船後,國際紅十字會就負責救援後的支援,例如為他們登記、分派食物和生活必需品等,當中朱醫生所屬的醫療隊則負責提供醫療需要。朱醫生行醫多年,亦曾參與紅十字會的人道救援工作,但她坦言在參與是次的搜救行動前仍感到擔心。

她表示,自己曾參與2015年尼泊爾大地震的救援行動,當時醫療隊有4位醫生同行,且會再招攬當地醫生,有不確定的地方可以參考其他醫生意見。然而,今次行動的醫療隊除了3位護士外,就只有她1位醫生,直言出發前曾「淆底」。所幸她憑著豐富的經驗,最後順利過關。

她憶述不少遇難人士因在海上日曬雨淋,不乏出現脫水症狀;當中亦發現幾位獲救的女士和小童出現燃料燒傷(fuel burn)的情況,需要每日要搽藥膏及更換敷料。她指出,雖然救援船需要的是普通科醫生,未必需要用到自己的內科專科知識,但也正因此,讓她了解到幫人並不難,

「基本知識都有用,畢業幾年其實都已經可以幫人。」

分享獲救者故事  印象深刻

朱醫生憶述,當時在船上曾診治一名聾啞的9歲小童,某日孩子好奇觸摸她手上的Apple Watch,誤按撥打電話的功能時,竟懂得提醒她袋內的電話發出聲響,當下才發現孩子原來並非全聾,於是立即將個案轉介予國際紅十字會的同事,為孩子提供上岸後的支援,

「因為成長的環境沒有人力和資源去幫他做聽力檢查,就被誤以為是全聾。如果有人發現他其實能夠聽到,整個人生會截然不同,至少可以說話,得到教育學習的機會。」

此外,朱醫生又分享一位曾被「賣豬仔」的獲救者的經歷。她表示該男子來自南蘇丹,因當地內戰長年紛爭,家人擔心其安危籲他離開,惟走到另一個國家的邊境時卻被人捉走,帶到礦場打工,打至全身受傷。所幸他有日逃走成功,且遇到好人找到工作,才能展開新生活。男子上到救援船後,職員想為他進行登記,但他卻無法講出自己的年齡,讓她印象深刻,

「雖然幫他計算應該是16歲 ,但他的外貌起碼已有30歲。被人『賣豬仔』賣到不知道時間流逝,令人痛心。」

  • {{hket:inline-image name="fedcc0ae-7eff-495d-901f-8574323176df.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1e102869-4fe3-44f3-8dc2-12baa5673f44.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758b9a20-f00e-47a6-b112-54b507acb90e.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06fd55c-f452-4ea9-863b-51e660da2ee4.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13d5dceb-5c9d-4bfa-bdb2-084ddf8082c0.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62f2a20f-8b71-438b-aed2-0c735a02035a.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5707e168-5de6-446a-a8cb-a527ee57d28c.jpg"}}{{/hket:inline-image}}

成功將獲救者送上岸 

在搜救行動結束後,團隊就會為獲救者尋覓安身之所。期間,朱醫生形容獲救者在船上要像沙甸魚般「身貼身」睡在甲板,又要每日進食緊急食品,日子並不好過。因此,在人手許可的情況下,團隊會為他們舉辦活動,例如讓他們有機會煮飯洗衫、玩遊戲跳舞,讓他們苦中作樂。所幸,最後團隊前後用了1周的時間,終於成功聯絡港口,並帶同所有獲救者到意大利薩萊諾(Salerno)登岸。

朱醫生透露登岸後發現自己染上新冠肺炎,但她並沒有後悔參與救援行動。她指作為醫生就是希望能做人道救援工作,而且有機會學到在船上搜尋及救援的知識,坦言是個很好的經驗。她又慶幸得到上司和同事的支持,感謝他們的付出才讓她可以成行。她又呼籲大家在乎社會的你、我、他,不論背景,共同照顧社會上的各種需要,

「Everyone Matters! 即使看起來微不足道,但一點一滴積累起來,也可帶來更多改變。」

U Lifestyle App自家節目登錄《U TV》專區!

↓↓試玩、試食、試用影片任您睇↓↓

立即體驗

每朝索取《晴報》:精明生活.健康家庭.開心娛樂

精選健康知識,盡在 Healthy Life 健康男女

https://fb.com/HealthyLifeEx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