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十數年間,靜脈營養(又稱腸外營養) 的治療目標起了很大變化。臨床成效指標由過往較著重提供足夠營養及保持身體肌肉量,到現時更為集中於維持免疫系統功能、促進器官修復、減低臨床併發症及縮短住院時間。
不少病人進行外科手術後,手術導致的代謝改變及生理創傷令他們容易出現營養不良,而營養不良的病人在術後有機會出現併發症,而傷口延遲癒合、電解質失衡及較高的感染風險都是臨床上常見的例子。尤其一些進行腸胃道手術、患有短腸症或腸衰竭的病人等,如腸胃道在術後未能恢復正常運作,就要靠靜脈營養途徑來維持病人的營養需要。
靜脈營養於腎衰竭及癌症病人的臨床應用
靜脈營養不單只應用在外科手術的病人上, 在一些正接受血液透析(俗稱洗腎)的腎衰竭病人及癌症病人身上也有著很重要的營養治療價值。「蛋白質熱量消耗」的營養不良情況常見於需要血液透析的病人,他們有較高機會因出現併發症而入院,甚至死亡。研究證實,洗腎期間的靜脈營養補充或可改善病人營養不良的情況,減低他們出現相關併發症及需要入院治療的機會。
而癌症病人營養不良的情況則更為普遍及嚴重,適當的靜脈營養治療除了可以協助癌症病人預防營養不良外,亦可以提高抗癌治療的成效,並減少因治療而出現的不良反應,從而提高生活質素。尤其一些腸胃道癌症的病人會因腫瘤本身或抗癌治療所引致的不良反應,影響到腸道營養的供應及吸收,靜脈營養在這個時候就能夠發揮其治療作用。然而,對於一些末期癌症病人,如果不適當使用靜脈營養,反而有可能事與願違,導致更多併發症,進一步影響已在下降的生活質素。故此,一個周詳和謹慎的營養計劃對病人康復的重要性實在無容置疑。
腸外營養的選擇和考量
醫生及營養師會因應病人情況,選擇使用「全靜脈營養」 (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或「周邊靜脈營養」 (Peripheral Parenteral Nutrition) 作為治療方案。一般三合一「全靜脈營養」配方的營養濃度較高,適合長時間營養支援及需要限制流質攝入量的病人使用,而「周邊靜脈營養」則通常會用作短時間營養支援,適合沒有液體攝入量限制的患者。
另外,在一些西方國家,進行家居靜脈營養支援也日漸普遍。當然,這個做法必須配合病人培訓及專業團體上門跟進,但推行此法可以提高醫療成本效益,也是一種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策略。但要注意,靜脈營養治療屬於一種入侵性治療,質素及安全管理亦不容忽視。大多數歐美國家及香港部分醫院已經引入營養支援團隊,治療一些營養問題較為複雜的病人,當中包括靜脈營養治療。筆者曾為一間本地急症醫院籌備及成立營養支援團隊,並進行相關臨床研究。有關研究結果跟其他國家的結果一致,證實營養支援團隊能夠有效提高病人的營養治療質素及安全性。
References:
- Bozzetti, F., Arends, J., Lundholm, K., Micklewright, A., Zurcher, G., & Muscaritoli, M. E. S. P. E. N. (2009). ESPEN guidelines on parenteral nutrition: non-surgical oncology. Clinical nutrition, 28(4), 445-454.
- Braga, M., Ljungqvist, O., Soeters, P., Fearon, K., Weimann, A., & Bozzetti, F. (2009). ESPEN guidelines on parenteral nutrition: surgery. Clinical nutrition, 28(4), 378-386.
- Cano, N. J. M., Aparicio, M., Brunori, G., Carrero, J. J., Cianciaruso, B., Fiaccadori, E., ... & Guarnieri, G. E. S. P. E. N. (2009). ESPEN Guidelines on Parenteral Nutrition: adult renal failure. Clinical nutrition, 28(4), 401-414.
以上資訊由香港營養師協會正式會員暨註冊營養師丁浩恩先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