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中學校長分享 藉運動共融消除歧視

發佈時間: 2022/05/05

種族歧視問題經常引起社會熱議,集結十多個國籍學生的明愛胡振中中學校長歐海健指,「最緊要懂得互相尊重,不是用對方語言講句『你好』,就叫共融。」運動便是一道橋樑,如南亞版麻鷹捉雞仔的卡巴迪,在你來我往的埋身戰中,讓同學漸漸打成一片,和諧共融。

明愛胡振中中學就像一個文化大融爐,外籍學生佔了近一半,跟校長歐海健講起歧視事件,他慶幸自分班開始,已將不同國籍的學生「平均分配」,讓他們多了相處的機會。同時學校還成為新興運動的基地,大玩不同國家的特色運動,如南亞版麻鷹捉雞仔的卡巴迪、結合飛鏢和保齡球特色的芬蘭木棋、籃球和乒乓球混合體的匈牙利Teqball等。如歐校長所言的「每項運動背後都存在着一個文化」,正好以「運動外交」進一步增進同學間的情誼,也學會欣賞彼此的文化。

推廣南亞運動

外籍學生以南亞裔佔了大多數,歐校長發現南亞裔同學普遍認為自己是小眾,很少對外提及南亞文化。怪不得當學校力推卡巴迪時,他們均大感不可思議和不敢相信,還特地跟歐校長道謝。他說︰「運動是很好的載體,不需要言語交流都可以玩,之後又有機會聚在一起飲飲食食,在過程中發現『原來大家都好近似』,多了同理心,慢慢就接納對方的文化。」查實卡巴迪已有幾千年歷史,更是亞運會的運動項目之一,不時亦有國際性賽事舉行,但在香港仍然被冠上「新興」二字。

發展多元潛能

學校能成為國際新興運動的基地,歐校長指一切都是機緣巧合,原先只想學生多些活動選擇,卻無形中令他們提升了對自身文化的自信,實現了校長理想中的教育理念。「真正的教育,不是教懂小朋友ABCD、變得好叻,而是令他們能夠抬高頭,面向社會,面向人生。」

即使不少南亞裔學生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有些甚至是落地生根的第二、三代,歐校長不禁慨歎,現時社會上很多人都對他們「定型」,如工作多以體力勞動為主,而來自基層的女子多在十七、八歲結婚,無書讀等。體育提供一個渠道,讓他們知道人生不是只有讀書一路。因此學校已將新興運動劃為i-Future的課程之一,比照文化藝術、科技等活動,每周於恆常課堂裏抽出兩節課,讓學生能夠發展多元潛能。

老師和同學大都認為推廣新興運動,是文化交流、共融的體現。歐校長則在這基礎上想得更多更遠。「不是純粹去玩,希望同學在玩的過程中建立目標。運動只是一個載體,亦可以是文化藝術、科技等範疇。」

一技之長建自信

歐校長說︰「學業固然重要,但學生也可以多一門手藝,多一張證書,如成為專業的卡巴迪教練,甚至裁判等,從中建立對自己的認同感。」就如Manveer及Harmanjot兩位南亞裔同學,除了享受卡巴迪的刺激好玩、透過運動跟本地同學交流之外,更進一步參加學校舉辦的教練課程,到不同的社區中心及學校實習,他們異口同聲說︰「每次看到,尤其是本地的學生喜歡玩卡巴迪,喜歡我們的文化,便感到很自豪。我們的夢想是有天能代表香港,參加亞運比賽!」從宣揚自身的文化開始,讓學生建立了能夠抬頭挺胸的自信。

撰文︰劉妙賢

相片︰湯致遠、學校提供

美術︰梁政敏

您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