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浸大研究|腸道微生物激活牙膏漱口水抗菌劑TCS毒性 恐誘發結腸炎

發佈時間: 2022/05/03

市民常用的牙膏、漱口水產品,或有機會增加患結腸炎風險。浸大最新協作研究發現,牙膏、漱口水、化粧品、潔手液及玩具的抗菌劑「三氯生」(Triclosan,TCS),本身進入人體後會代謝為無毒的「TCS—葡糖苷酸」(TCS-G),惟腸道微生物原來會重新激活TCS-G,令它再轉化為具毒性的TCS。動物實驗證實最快數日或數小時內便可完成「毒化」,導致結腸縮短及破壞結腸結構,增加患結腸炎風險。惟現時大部分廠商未在產品標示TCS及其含量,令巿民防不勝防。

  • {{hket:inline-image name="de67c74d-5c19-4305-a7f4-bb0329645fc0.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a1490431-9f91-41f0-8d4e-31ecff0b1f78.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6086c42a-457f-4057-9474-69b9651b5631.jpg"}}{{/hket:inline-image}}

浸大化學系講座教授及環境與生物分析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蔡宗葦,與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馬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團隊合作進行上述研究。蔡教授指,過去認為TCS可被肝腎快速代謝為TCS-G,並排出體外,對人體無害,惟最新研究證實,實驗鼠食用含TCS食品後4周,其大腸(盲腸和結腸)仍可找到TCS,且濃度較其他身體組織高。而人類實驗中,使用含TCS的個人護理產品4個月後,其糞便亦找到TCS。

蔡指,深入研究後發現,腸道微生物可將TCS-G激活為TCS,令其重新產生毒性,當中「β-葡萄糖苷(GUS)酶」是轉化關鍵。團隊發現2種GUS酶(即Loop 1、黃素單核苷酸(FMN)結合)能有效在體外實驗中將TCS-G轉化為TCS,而採用GUS抑制劑則能有效限制其轉化功能,實驗鼠在使用抑制劑後結腸炎得到舒緩。

蔡指,目前美國食品及藥監局已禁止銷售含TCS的非處方消毒產品,但TCS仍獲准使用在不同產品中,但廠商標示未必清晰。他舉例,於2009年時於消毒藥水產品仍能找到「Triclosan」標示,今年再檢洗衣液產品時,已找不到相關字眼;2003年沙士時,幾乎所有潔手消毒劑都標示Triclosan,但現在已看不到,建議政府部門跟進。

一般TCS含量較高產品:

  •  牙膏、漱口水
  •  化粧品
  •  潔手消毒劑

蔡續指,不論經口腔、皮膚、空氣吸收TCS,均有機會進入腸道,「因TCS會進入血液,即使經肝臟代謝為無毒的TCS-G,部分TCS-G仍會流入腸道,被重新激活為有毒性的TCS。」他指,現有不同抗菌劑,如玻尿酸可取代其用途,促當局及廠商應考慮轉用,並應提高產品配方透明度。
 

浸大研究:接觸雙酚S產品,增乳癌風險,詳情即睇【下一頁

撰文:脫芷晴
責任編輯:蔡少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