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把握治療黃金期 緩解類風濕性關節炎

發佈時間: 2022/04/06

對疾病缺乏認識是導致延誤治療的元凶之一,即便是大家經常聽到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坊間對其誤解仍然頗多,例如以為病發只是關節退化勞損,甚或覺得該病無法根治,索性放任不理,終導致關節變形及永久僵硬。有醫生指出,只要把握病發頭5個月黃金期,及早用藥治療,有機會使病情達至緩解狀態,減低日後因病殘障的風險。

40多歲的黃小姐兩年前開始,右邊手腕持續疼痛,可惜她不以為然,每次待承受不到痛楚時方接受針炙跌打,未有針對性處理。直至近年,她的右手逐漸僵硬,無法屈曲自如,才尋求專科治療,結果證實原來患上了類風濕性關節炎。雖然經治療後情況好轉,但手腕的活動能力僅餘下兩成,使她懊悔不已。

關節腫痛逾6星期 實為警號
風濕病科專科鄧淑娟醫生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會令關節出現對稱性的腫痛,與一般勞損不同,這種炎症反應會使關節變得僵硬,特別是早上起床時會出現晨僵,一旦這些徵狀持續6星期以上,便應盡早求醫。她提醒,延誤治療不僅損害關節,更會破壞生活質素,衍生負面情緒,長期炎症更有機會併發心血管疾病及中風。

然而,部份人或以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無得醫」,情願撒手不理。鄧醫生指病症能否斷尾,視乎求診時機及嚴重程度︰「假如患者兩個類風濕因子呈陰性,受累關節數目較少,約兩成患者經年半至兩年治療後,能夠達到緩解狀態(Remission),即沒有出現任何病徵,最重要是把握發病後5個月的治療黃金期,以免造成關節變形及破壞等不可逆轉的後果。」

多種治療藥物 抑制炎症反應
針對病情相對輕微的患者,鄧醫生稱,透過消炎止痛藥、低劑量類固醇及改善病情抗風濕藥(DMARDs),經過大約3至6個月療程,病徵能夠得到改善;若然病情較為活躍,則建議使用生物製劑。她說,生物製劑的作用是抑制關節裡的發炎因子,療效較快,近年更有新型口服標靶藥物「JAK抑制劑」,增加治療彈性。

鄧醫生寄語患者,在病情得到緩解前切勿自行停藥,並需要定期驗血,評估炎症反應,適時調整治療方案,減輕用藥負擔。她補充,發病期間應該避免運動及使用小關節提取重物,當病情趨向穩定,不妨強化肌肉及關節,例如游水、太極及瑜伽等伸展性運動。

鄧醫生又提醒患者,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藥物有很多種,各有成效及副作用,應按身體狀況及病徵等與主診醫生商討,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hket:inline-image name="okWhatsApp.jpg"}}{{/hket:inline-image}}

▲風濕病科專科鄧淑娟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