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耀中幼教學院校長︰家長參與度 影響幼兒成長至深

發佈時間: 2022/03/18

本為中學教師的袁海球教授,曾於澳洲及香港大學任教,多年來鑽研Science of Learning。3年前成為耀中幼教學院校長,將其前綫教育心得,結合二十多年來的學術研究,投放在本地的幼教老師培訓工作上。

本地教育近年不斷改變,無論考試制度抑或課程內容,累積了海外教學經驗的袁教授認為︰「要說澳洲和香港的分別,我覺得首先是環境,而環境對學習影響極大,尤其是幼兒。很簡單,因為幼兒所處的學習、生活環境是我們所賦予的,不像中學生、大學生,已經有能力自己去開拓、發掘更多的體驗。」

教授以環境來比較澳洲和香港,那是否代表在地理面積上不佔優的香港,就難以有優質的教育體驗?「我說的環境不只是實在的活動空間,還有想像的空間,甚至後者更為重要。如何在有限的空間裏,激發學生有更大的想像空間,是我們應該努力的範疇。」說到課程,他則笑指這只是人們為了更有系統地學習而建立,卻並非學習,甚至教育的根本。「因為學習本來就是無處不在,是自然而然地發生,每一天的生活,都是學習的經歷。」

袁海球教授於2019年開始獲委任為耀中幼教學院校長,上任前曾為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亦是直資名校協恩中學的校監,曾先後出任港大教育學院課程主任、分部主任及副院長等多個職位,擁有 20 多年教育研究的經驗,而研究對象更針對幼兒、少年以至成人教育等範疇,包括電腦軟件如何幫助幼兒學習等,對於本地幼教,袁教授充滿熱情。

家長是另一名幼師

常言道家長亦是另一名幼教教師。「小朋友的一天中,三分一的時間睡覺、三分一時間上學,剩下的三分一便是和父母一起。而且父母單對單與孩子相處的時間,較之於老師一對十幾二十個來得更有質素。但父母若缺席,那三分一時間便錯過了、浪費了。」教授語重心長說道︰「很多研究證明,當孩子到青少年時期,父母發覺子女出現了問題,回頭看時,才發現很多都跟子女幼兒期的教育有關。」

他續道︰「英國牛津大學曾進行一項長期追蹤研究,發現小朋友年幼時接受的教育如何,將影響日後他考進哪一所大學。事實上全球政府早開始聚焦在幼兒教育上,如港人近年相當推崇的北歐教育,他們的政府就很重視幼教,而且對幼教老師的要求很高。正正因為教育是要從小做起,像打樁一樣,樁打得不好,根基不穩,房子建得不高又會搖搖欲墜。」

以孩子需要為主導

作為耀中幼教學院的校長,袁海球指︰「耀中對幼兒成長強調 12 個價值觀,其中之一是Child-led,由學生作主導,學生沒主導的話,不會產生自主性。而由學生作主導時,教師便要學習尊重他們。」他一再強調,即使學生是幼兒,教師亦要尊重他們的能力,從他們的發展所需出發,一起共建認知。

「當中『共建』的概念是必需要有的,不是成人要孩子學甚麼,而是由孩子主導,由他們的發展和需要告訴你他們要甚麼。」他續道︰「好的幼兒教育不在於你能教導他多少生字,研究指幼兒期為0至8歲,在這階段,孩子通過感官和直覺接觸世界,8歲後認知才慢慢開始發展。而幼兒期由於認知未成熟,即使要他們背乘數表,他背得到卻不懂是甚麼,到了認知能力開始發展時又已忘記。」

教授指這亦是為何很多學術評估從三年級才開始進行,因那時才看到學術的學習差異性。他更直言︰「8歲前孩子之間的差異性是沒意思的,不會說背200個單字的小朋友較背100個的聰明。對不起,這看法是錯的。」

何謂理想教育?

作為幼教老師培訓工作者,他對理想的幼兒教育提出詰問︰「理想教育的前題是甚麼?誰決定理想的教育?是政策者?校長?教師?父母?還是小朋友?若回到Child-led的觀念,任何小朋友的成長,不是在成人的陰影下,而是在支持下,陰影和支持是兩回事。但現在孩子的教育都由家長來決定,家長不知道怎樣做便轉往學校找,學校又轉往教育局的指引,但有時教育局的指引難以實行,也不可能切合每一個孩子。所以親子關係尤其重要,因為父母能夠與孩子一起感受、經歷,互商討論怎樣的教育適合自己的孩子,不斷調整,才是理想的幼兒教育。」

撰文︰王嵐

攝影︰湯致遠、受訪者提供

美術︰顏玉玲

您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