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發病率30年升近17倍 患者多高學歷年輕人 或食物西化引致

發佈時間: 2022/02/13

香港公立醫院前年有1,839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本港發病率30年攀升近17倍。而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同是此病患者。有醫生指病發率攀升與食物西化,多了進食加工食物有關。

患潰瘍性結腸炎或要切腸,生物製劑療效佳,惟1年需$10萬,詳情即睇【下一頁

香港炎症性腸病學會秘書暨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張嘉盛醫生表示,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慢性腸道炎,結腸會反覆發炎,可致嚴重出血和腸穿等嚴重併發症。發病高峰期為20至30歲,有家族史的人更高危。有研究指半數患者需要入院治療,5年內要再入院的風險更高達50%。若未能控制病情,15%患者最終需接受切腸手術。術後更需臨時或永久佩戴做口袋收集糞便。

發病成因未明,但張指相信與免疫系統失調、遺傳、環境因素和腸導微生物群失衡所致。他稱,隨着經濟發展,病發率在亞洲地區攀升。相信是因為食物西化,人們常吃高糖、高脂和含添加劑的加工食物,導致腸道菌群失衡,益菌減少,惡菌增加致發炎。

9成患者對切腸及佩戴造口袋憂慮

香港結長友會於去年12月至上月訪問了61名患者。結果, 46%受訪患者於30歲或以前確診,72%擁有專上教育學歷。在病發最嚴重時,症狀平均維持達4.4個月、一天內平均進出洗手間9次、平均需留院15天。66%患者曾於進食後需馬上去洗手間、39%曾失禁,10%更曾需穿尿片。另有80%受訪者復發,30%病情惡化。逾9成受訪者對切腸及佩戴造口袋感到憂慮,33%更罹患情緒病。

生物製劑治療 有助減低切腸風險

美國胃腸病學協會前年建議,中等至嚴重患者用生物製劑作急性及維持治療。同年研究指隨着生物制劑應用升3.5倍,切腸率下降46%,治療有助減低切腸風險。

張指一名37歲女患者多年來曾用抗炎藥物、類固醇及免疫調節劑治療,但病情反覆,每年至少病發一次。去年因腹瀉帶血及貧血再度入院時,已對類固醇產生依賴,亦因使用免疫調節劑出現嚴重白血球過低的副作用。現轉用生物製劑治療,暫未有嚴重副作用。

病人醫護權益協進會召集人龐朝輝醫生稱,近半受訪者獲醫生建議使用生物製劑治療,但41%因不符合政府資助申請門檻及未能支付費用等原因未接受治療。雖然生物製劑已被納入香港藥物名冊,但僅資助嚴重患者的首個月藥費。撒瑪利亞基金雖有資助,但申請門檻亦甚高,大多患者難以受惠。龐建議政府審視相關藥物的臨床指引,提供持續的藥物支援,讓年輕患者可重投社會。

主要病徵:

  • 大便帶血和黏液
  • 反覆腹瀉
  • 腹痛
  • 胃口不佳
  • 體重驟降

治療方法:

  • 抗炎藥物
  • 類固醇
  • 免疫調節劑
  • 生物製劑
  • 手術


撰文:梁薾心

責任編輯:陳浩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