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致敏原 │ 蝦敏感測試易假陽性戒錯口 新型BAT檢測驗細胞更精準揪出患者

發佈時間: 2022/01/06

海鮮大餐非人人有褔消受。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指,貝類敏感在沿海地區十分常見,高發病區甚至每10人便有1人過敏,當中河北、廣東省和香港尤多人易蝦敏感。惟傳統的皮膚點刺、驗血測試僅檢測患者IgE抗體濃度,在檢測蝦敏感時假陽性機率高達8成,易與塵蟎、蟑螂敏感混淆,或令患者「戒錯口」。而食物測試需分2日進行,且可能激發嚴重過敏,對患者及配套醫療支援需求亦較高。

  • {{hket:inline-image name="de67c74d-5c19-4305-a7f4-bb0329645fc0.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6c2d809a-7634-4e0b-849d-182454914a42.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e3174c87-d47f-44f0-8e94-047bb76504a9.jpg"}}{{/hket:inline-image}}

檢測新法僅需抽血 適用於所有患者
 

兒科學系教授梁廷勳團隊,便研發全新的「嗜鹼性粒細胞活化測試」(BAT),抽取患者血液後,在實驗室再加入致敏源刺激,再通過量度血液中的CD63細胞反應,即可準確識別蝦敏感患者。團隊解釋,當致敏源加入血液後,會產生交聯反應,使嗜鹼性粒細胞活化,並引導CD63到細胞膜上,當CD63佔比愈高,即患者過敏反應更大;現時發現CD63佔比逾38%已屬蝦過敏。用新法僅需抽血,適用於所有患者,即使服用抗組織胺的感冒藥,亦不會如傳統測試干擾結果。

梁廷勳補充,蝦敏感未必自小發病,患者常因不時間斷受刺激,觸發嚴重過敏,故及早識別有蝦敏感問題,盡快戒口相當重要:「一般而言戒得愈清,時間愈長,便愈易『甩咗』過敏;惟蝦敏感多是終身問題,故要避免其惡化。」

患者曉嵐亦是成年後發病,她18歲時因光顧泰菜館午膳,無意間或接觸到魚露等含蝦製品,翌日半夜即全身發癢,甚至呼吸困難,起床向父母求助時已近休克,需赴急症室治療。她指,自己無濕疹、哮喘等「過敏底」,過去吃魚蝦時僅「少少痕」,未料最終竟會嚴重過敏,現已戒吃泰菜、越菜,聚餐亦用公筷,避免誤食致敏源。
 

蝦敏感患者吃海蝦或河蝦 致敏反應不一
 

團隊另發現,蝦敏感患者在吃海蝦、河蝦時致敏反應不一,部分人僅對特別品種蝦類過敏,或與每種蝦的致敏源數目相關,現正招募更多患者進行研究。

秋冬轉季易鼻敏感皮膚過敏 , 枕頭床單棉被高危4招防塵蟎 , 詳情即睇【下一頁

撰文:脫芷晴
責任編輯:陳浩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