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自然生態|THEi審視新田公路斜坡9000桉樹 冀逐步以原生品種取代

發佈時間: 2021/12/01

本港早年為快速綠化環境,在多區栽種桉樹等「外來品種」樹木,但隨着樹木老化,或對附近高速公路造成潛在風險。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THEi)環境及設計學院團隊,早前應路政署委託,研究在新田公路沿途斜坡和路肩栽種的9,000多棵桉樹生長情況,發現4個斜坡和18個路肩的桉樹處於高風險而須盡快處理。

  • {{hket:inline-image name="de67c74d-5c19-4305-a7f4-bb0329645fc0.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5.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4.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7.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6.jpg"}}{{/hket:inline-image}}

團隊前年起審視在53個斜坡和50個路肩種植的桉樹,並進行風險評估,把斜坡和路肩分高、中及低關注級別,藉此向路政署提出短期和中長期樹木管理方案,當中4個斜坡和18個路肩的桉樹風險較大;又在2個情況相若的斜坡進行疏伐研究,分別砍伐其上的3成和6成桉樹、再栽種9種本地原生植物,並每月前往紀錄樹苗的高度、樹冠和胸徑等數據。

學院環境學系副教授張浩解釋,桉樹本身是「抽肥機」和「抽水機」,易令附近泥土失去水份和養分,甚至會釋放化學物質妨礙其他植物生長,加上種子和果實不適合本地雀鳥和昆蟲進食,長遠減低區內生物多樣性,如桉樹冠幅超過3米、胸徑超過24厘米、樹高超過12米,在惡劣天氣下更易折斷。

學院園藝樹藝及園境管理(榮譽)理學士畢業生劉鈞妍指,在公路旁選用原生植物,除適應本地氣候環境外,亦合乎耐旱、抗污染、抗風等要素,而研究顯示疏伐6成桉樹後有利原生品種生長,當中小果鐵冬青、假蘋婆、鴨腳木、華潤楠的存活率可達100%,其餘原生種的存活率亦可達7至8成。

張浩表示,現時外界普遍建議種植原生品種,因它們更適合當地環境,有助保育本地植物群,並為本地野生生物提供食物和居所;相反,外來植物的原有功能或已未能配合現今要求。他相信是次研究有助日後政府能更具針對性地跟進植被問題,從而提升管理效益。

路政署回覆稱,將按研究團隊的建議,在適合的公路空間和原有的樹林,種植本地原生的樹苗和灌木,如小果鐵冬青、華潤楠、鴨腳木、假蘋婆等,相關環境優化工作將於明年初起分階段推行。

署方另指,自2016年起已有系統地移除轄下老化、結構及健康有問題的台灣相思樹,其後補種原生及本地的喬木及灌木,並優先於人流及車流較多的路旁斜坡(如沙田及黃大仙區)進行,冀提倡可持續發展、豐富生物多樣性和保障道路使用者安全。

團隊嘗試種植的原生物種:

  • 小果鐵冬青
  • 華潤楠
  • 鴨腳木
  • 假蘋婆
  • 野牡丹
  • 石斑木
  • 桃金娘
  • 大頭茶
  • 楓香

來源︰THEi環境及設計學院環境學系

沙螺洞保育3年錄多種稀有植物,在港首見「闊裂葉羊蹄甲」 (多圖)詳情即睇【下一頁

撰文:歐文瀚

責任編輯:方雅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