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日本研究︳北海道發現新種「蝦夷病毒」經蜱蟲傳播 可致高燒白血球驟減最少7人感染︳附5招防蜱蟲叮咬

發佈時間: 2021/10/07

秋天郊遊切記要做好防蟲措施。有日本研究發現一種經蜱蟲傳播的新病毒,患者感染後可出現高燒、血小板及白血球減少等症狀。研究人員稱,自2014年起全日本至少7人被感染。研究已於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

同場加映:

Sick問識答|中醫講解有邊幾類食物經前忌食

{{hket:ul-video id="4328"}}{{/hket:ul-video}}

2014起全日本至少7人受感染

日本北海道大學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表示,在2019至去年間,從曾被蜱蟲叮刺後出現發燒與肌肉痛等症狀的患者中進行調查,發現新種病毒「蝦夷病毒」(Yezo Virus)。感染蝦夷病毒後,患者會在數天到兩周內出現高燒、食慾不振、血小板與白血球減少等症狀。自2014年以來,全國至少7人受感染。

蚊叮蟲咬|男子胸懷大「痣」劇痛求醫割掉 驚揭蜱蟲寄生吸血脹大:牠在移動|附5招防蜱蟲叮咬,詳情即睇:【下一頁

2宗相關病例

研究團隊表示,2019年5月,札幌一名41歲男子在山林地區逗留約4小時摘取山菜,隔日傍晚發現右腹被蜱蟲叮咬,故自行拍走蜱蟲。被叮咬後的第5日,他出現攝氏39度高燒;第7日出現下肢疼腳痛、步行困難,並在第9日入院,經過約兩星期的治療才出院。

2020年8月,同市内另一名59歲男子在山林地區行山約4小時,期間他曾被蜱蟲叮咬,其後自行將蜱蟲拍走。被叮咬後的第9日,他出現食慾不振的症狀;第7日出現高燒,並在第19日開始接受檢查和治療,第22日檢查結果並無異常,其後康復,只需複診。

(↓點擊圖片放大↓)

  • {{hket:inline-image name="0424fc2f-bf90-474e-b14a-8501ef89e91d.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K10013294201_2110061516_2110061559_01_02.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K10013294201_2110061516_2110061559_01_03.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1.JPG"}}{{/hket:inline-image}}

研究團隊表示,兩人血液中的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咬傷部位周圍持續劇烈疼痛,食慾不振。經過仔細檢查,發現他們感染了蝦夷病毒。

呼籲民眾預防蜱蟲

另外,研究團隊除了在患者身上驗出蝦夷病毒外,也在北海道的蜱蟲上發現病毒,且有些野生動物體內帶有抗體,故相信屬於已穩定存在於北海道內的病毒。研究團隊今後將調查病毒在日本全境的分佈情況,北海道大學人畜共通傳染病國際共同研究所講師松野啓太指應盡早整備相關檢查體制,並呼籲民眾注意不要被蜱蟲叮刺到。

5招防蜱蟲叮咬

(↓點擊圖片放大↓)

  • {{hket:inline-image name="11_600.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12_600.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13_600.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14_600.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15_600.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16_600.jpg"}}{{/hket:inline-image}}

蚊蟲叮咬|父母以為是頭皮驚覺有腳會郁 女嬰出生4日被蜱蟲鑽入頭部吸血,詳情即睇:【下一頁

同場加映:

【娛樂直擊】張小倫獲三家電視台邀請講鬼故 被問到張家朗廣告造型佢話...

{{hket:ul-video id="4335"}}{{/hket:ul-video}}

U Lifestyle App自家節目登錄《U TV》專區!

↓↓試玩、試食、試用影片任您睇↓↓

立即體驗

每朝索取《晴報》:精明生活.健康家庭.開心娛樂

精選健康知識,盡在 Healthy Life 健康男女

https://fb.com/HealthyLifeExpress/

撰文:陳樂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