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澳洲研究|即食飯微塑膠含量比生米多4倍 加工過程受污染恐增罹癌風險【1招減少塑膠污染】

發佈時間: 2021/06/06

食飯隨時變成食膠?近日有澳洲研究發現,當地市面上有所有食米樣本均被驗出含微塑膠,其中即食飯甚至比起一般生米微塑膠含量多出4倍,每100克即食飯等同攝入13.3毫克的塑膠。有專家就指出,即食飯的塑膠並非來自塑膠包裝,而是在加工過程中受到污染。

據《衛報》報道,澳洲昆士蘭一份最新研究「大米的塑膠污染」報告中,有研究人員發現從超市和食品店買回來的食米樣本,無論大米產地是泰國、印度、巴基斯坦、澳洲,或是包裝袋用塑膠或紙袋,均發現含有微塑膠。

洗米可減少微塑膠的數量,研究顯示,沒有洗米的生米(100克),平均有3至4毫克微塑膠;清洗後則含有2.8毫克微塑膠。至於即食米(100克),則含有13.3毫克微塑膠,比清洗後的生米高出4倍。而煮飯前洗米亦可減少塑膠污染百分之20至40。

  每克微塑膠含量(毫克)
生米(清洗前) 3-4
生米(清洗後) 2.8
即食米 13.3

專家:即食米在加工過程中受污染

惟研究又指出,過程中使用特殊過濾水沖洗,但大多數家庭則只用自來水(其中含有微塑料)來洗米;其中價錢最平的預煮米飯(即是即食飯)塑料含量最多。當地環境健康科學聯盟(Queensland Alliance for Environmental Health Sciences)研究人員之一的Jake O’Brien博士認為,即食飯中的塑膠並非來自塑膠包裝,而是在加工過程中,即從土壤、撿拾、儲存、運輸和加工機器,或已受污染。

翻查食物安全中心資料,微塑膠是細小的塑膠微粒,來源是多方面的,包括由較大型塑膠垃圾分解而成的碎片和化妝品中的微膠珠等。微塑膠的大小由0.1微米(與某些細菌相若)至5毫米(一粒黃豆大小)不等。

長期吸收微塑膠增患癌風險

中大醫學院消化疾病研究所教授胡志遠早前受訪時指出,近年已有研究證實從口部攝取的微塑膠,可經腸道免疫系統,進入血液或淋巴系統於體內循環,若長期吸收微塑膠,會令身體長期處於免疫系統激活狀態,當出現慢性發炎情況,便會增加患上血管硬化、癌症等風險。

 

微塑膠污染|澳洲研究抽查5款海鮮樣本全含塑膠 100克沙甸魚=吞1粒米大小塑膠落肚,詳情即睇:【下一頁

微塑膠污染|多款蔬果驗出含微塑膠 蘋果啤梨西蘭花每克含逾10萬件,詳情即睇:【下一頁

同場加映:

「吸風台長」患眼疾一眼僅餘3成視力 「吸風台長」拆解李氏力場傳說

{{hket:ul-video id="3087"}}{{/hket:ul-video}}

 

U Lifestyle App自家節目登錄《U TV》專區!
↓↓試玩、試食、試用影片任您睇↓↓
【立即體驗】

每朝索取《晴報》:精明生活.健康家庭.開心娛樂

撰文:林幸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