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屯赤隧道|下周日通車 首用隧道鑽挖機建造 海平面下60米高壓環境維修

發佈時間: 2020/12/20

屯門至赤鱲角北面連接路將於下周日(27日)通車,其中約5公里為屯門—赤鱲角隧道,連接屯門南和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人工島,而新隧道既是全港最長和最深的海底隧道,建造過程更採用多項首度引入的嶄新技術和設計。

新隧道是全港首條利用隧道鑽挖機在海底建造的行車隧道,該鑽挖機前端的鑽頭和刀具可用以鑽挖各種地層,且可在高壓環境下工作,在隧道北行管道近隧道北面出入口一段,更採用了全球最大型、直徑達17.6米的隧道鑽挖機進行工程。

龍運6條線本月28日起行經屯赤隧道 , A線10分鐘直達機場 車費同時下調 , 詳情即睇【下一頁

路政署工程師鄭子謀指,相對傳統沉管方式,採用隧道鑽挖機可減少挖掘和棄置約1,100萬立方米淤泥、體積等同約4,900個標準游泳池,相信可大幅減低對環境的影響,又可避免供電予機場的海底電纜改道,且可減少施工時干擾海上交通或對海洋生態的影響。

{{hket:inline-image name="20201218202441137.jpg"}}{{/hket:inline-image}}

路政署工程師鄭子謀形容鑽挖機鑽出隧道一刻,令他感到非常震憾。(路政署提供)

而因隧道最深的位置在海平面下約60米,代表技術人員維修和保養鑽挖機時亦需在高達6倍大氣壓力的環境下進行,故當局首次為工程引入飽和高壓技術,相關人員會在28日的工作周期內入住高壓生活倉,在需要維修鑽挖機時就經由高壓運輸倉前往海底、在鑽挖機前方的鑽挖倉工作,並在6小時後返回地面的生活倉。這令他們可安全地在高壓環境工作,且只需在工作周期最後3日進行減壓,大幅減少減壓次數、減低他們患上減壓病的風險。

另外,新隧道的行車道下方亦設有一條公用設施走廊,路政署高級工程師李麗娟指排水管道、消防喉管、電力和信號系統等裝置均設於走廊內,讓檢查、維修等日常工作可於隧道行車期間同步進行,除可令工作編排更具彈性,出現突發情況需緊急維修時也不需要封閉隧道,以免對巿民構成影響。

撰文︰歐文瀚

責任編輯:方雅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