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台灣食藥署】止痕膏含2種成份可致幼兒癲癇 留意4種止痕膏適用人士大不同

發佈時間: 2020/07/02

每到夏天又是蚊蟲出沒季節,不少人都會選用各式藥膏止痕。台灣藥物管理部分析市面有售的止痕藥膏產品,指其成份及效用各異,部分藥品並非所有人士合用,更有可能對嬰幼兒帶來嚴重副作用,提醒家長們避免誤用。

4種主流止痕藥成份各異

台灣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處(食藥署)於「藥物食品安全週報」指出,根據成分及效用,市面有售之蚊蟲叮咬藥膏可大致分成4類,其止痕原理及效果各異,分別適合不同人士使用,故建議如情況許可,在購買及使用前應先徵詢醫生或藥劑師意見。

1.抗組織胺
成份如Diphenhydramine或Chlorpheniramine,效用為緩解紅腫及止癢,屬最常見的止癢藥物。

2.局部麻醉劑
經常與抗組織胺一起製作成複方藥膏,本身不具消炎效果,但透過局部麻醉可收麻痺痕癢感之效,使紅腫位置不易因抓癢而受傷。

3.類固醇
主要以消炎作用來達到止癢的目的,如可避免大面積或長期使用,止痕效果一般較良好,但需留意如皮膚已有傷口則不應使用,以免引起免疫反應抑制及傷口感染問題。

4.抗生素
當傷口出現抓傷狀況時可使用抗生素藥膏(Bacitracin、Polymycin B、Neomycin),以預防細菌感染。

含薄荷或樟腦成份不宜幼兒使用

食藥署引述台灣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發言人黃彥儒意見指出,除上述4種成份之外,市面亦有部分外用蚊蟲叮咬藥膏含有薄荷(Menthol)或樟腦(Camphor)成份,一般可透過清涼感減低痕癢感覺,但如供嬰兒或2歲以下幼童使用, 則有機會引發嬰幼兒癲癇、意識障礙及呼吸抑制等神經不良反應,提醒家長在使用前務必徵詢醫生或藥劑師意見。

另一方面,患有蠶豆症人士亦應避免使用含樟腦製劑藥品,以免引發溶血問題。食藥署亦提醒,一般藥膏只具局部作用,較不容易引發全身性副作用,但如使用不當一樣可以引發嚴重不良反應,建議遇到相關藥物問題時應尋求醫生協助。

感染性皮膚病人士不應使用類固醇藥膏

針對含類固醇的藥膏,香港衛生署資料指,外用類固醇藥物能有效控制皮膚發炎,因此適用於多種皮膚病,例如濕疹、過敏性皮膚炎及牛皮癬等。外用類固醇藥物可作消炎,但同時並無殺菌作用,甚至可能助長細菌滋生,故此不適合患感染性皮膚病人士使用。

責任編輯:鄭禮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