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科技突破】科大研全球首款3D納米人造眼 複製人眼結構助病患重見光明

發佈時間: 2020/06/09

隨着電子科技產品普及,現代人長時間使用手機、電腦,引致愈來愈多人罹患眼疾。科大發表一項研究報告,指研究團隊近日研發出全球首款3D納米人造眼,效果不僅比現時的義眼優勝,部分功能更突破人眼限制,預計10年內可投入使用,有助視網膜病變人士重見光明。

率領是次研發的科大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范智勇教授及顧磊磊博士指,現時全球有近2億人患有眼疾,故科學家一直致力研究如何讓眼疾病人重獲視力。惟技術所限,現時義眼仍停留於外置電綫眼鏡模式配合平面感光器,影像像素低,造成用家不適之餘,效果亦強差人意。

{{hket:inline-image name="2345.jpg"}}{{/hket:inline-image}}

科大研究團隊由范智勇教授(右三)領導,顧磊磊博士(右二)協助開發。(受訪者提供)

科大是次開發的3D納米人造眼提供新概念與技術,以大量的納米綫感光器模擬人類視網膜的感光細胞,連接模擬視神經的液態金屬綫,複製視覺訊號傳輸,並將之投射在電腦上。范指,未來5年來內會進行動物測試,有望10年後投入市場。

受八爪魚啟發 消除人眼盲點

范教授指,人眼的構造存有局限,如人眼的視神經置於感光細胞之前,接受到的訊號會先集中至一處再傳遞至大腦,但視神經集中處未有感光細胞,因而造成視覺上的盲點。而3D納米人造眼則參考八爪魚眼睛,以模仿視神經的液態金屬綫置於模仿感光細胞的納米感光器之後,並將之獨立地直接連至大腦,解決盲點問題。

未來或可改善夜視能力

范教授指,3D納米人造眼的納米感光器能感測到人眼未能觀察到的波長,即紅外綫,比人類視網膜具有更高解像度的潛力,因對光敏感度強可改善人眼缺乏的夜視功能。

撰文:李嘉慧
責任編輯:陳浩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