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心理

發佈時間: 2020/03/09

抗疫心理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症,許多人都手足無措。在抗疫期間,我們只顧着抵擋病毒入侵身體,卻忘記了照顧心理健康。

羅徹斯特大學的研究發現,人在戶外及自然環境活動,可以將身心活力提升40%,但假如長期處於室內,則會有反效果。出門吸收陽光,能提升體內血清素,也就是快樂荷爾蒙;不出門的日子愈長,我們就愈覺得鬱悶和難過。要對抗這些負面情緒,我們可於家中進行喜歡的活動,或進行需要活動空間少的體能運動。運動時身體會釋放胺多酚,能夠製造正面和開心的感覺。面對悲傷的情緒,我們可嘗試和朋友傾訴,社交活動能令腦部分泌多巴胺激素,產生快樂的情緒。研究亦發現,當人消除孤獨感後,心情也會隨之變好。

搶購口罩或得悉世界各地疫情的現況,也令不少人產生焦慮和恐懼感。恐懼能夠令我們提高警覺,提醒我們保護自己。然而,研究發現恐懼會弱化身體的免疫系統,令我們更容易生病或受病毒入侵,因此過度恐懼反而對身心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病毒會傳染,恐懼亦然,我們能藉着了解更多資訊以減少恐懼,例如多看不同渠道的資訊,保持理性分析。

另外,也可善用恐懼情緒,切實執行預防措施,最基本如勤洗手、戴口罩、避免前往高危地方等。抗疫最重要齊心,我們切勿被情緒擾亂而自亂陣腳。

(本欄逢周一刊登)

撰文: 黃仲遠、李秋婷 港台節目《捉心理》,逢周日晚8時30分至9時,港台第一台播出。
欄名: 捉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