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基層學子獲獎學金 赴美交流尋教育路向

發佈時間: 2019/08/14

已舉行8屆的「原來我得㗎」獎學金計劃,是資助一些以為自己讀書不成以及家庭經濟有困難的中四學生,參加為期9個月的美國中學交流計劃。基金會發起人馬曼霞謂,希望社會明白基層學生有他們的才華,只是教育制度未必跟他們配合,過去也看到他們出國一轉後有所改變。

許金峰:由過動症變積極青年

17歲的許金峰兒時患過動症,唸中一時因家姐考到獎學金,令他決心申請,第一次筆試不過關,前年用一年透過看電影練習英語重考,終成功獲獎學金。金峰是孝順仔,會早起幫媽咪擺檔口,放假時陪她在元朗當垃圾工,故他寫自我介紹時表示,想做一個機械人幫媽媽擺攤時運送雞蛋。

金峰媽咪謂囝囝中三因停了過動症藥物,專注力有好轉。「因為精神科藥影響到他善忘,會忘記做功課、取課本。」金峰中一加入學校機械人隊伍,曾拿過不少獎項,因此很早已想在科創界發展。「但我英文不好,對入大學不抱期望。我常覺自己是廢青!」去年他憑獎學金入讀德州一間注重STEM教育的中學,並加入機械人校隊,先後出賽州份賽事及世界賽。

科研環境優越

他展示學校成績拿到全科A,法文有98分、美國史更是滿分。「初到埗我用Google繙譯學英文,應付主科。學校每6周考一次試,只考這6周教的範圍,我有充分時間溫習。我在香港溫3小時,也只考60分,內容太多令我很混亂。」因美國中學科研環境優越,他謂享受動手研究過程,尤其是修讀的電子學非常貼地,因此他希望日後進修成為晶片工程師。

吳紫穎:回港後考入浸大

19歲吳紫穎(獎學金舊生會幹事)在讀完中五後赴路易斯安那州讀11班,之後DSE以5科22分的成績(英文科聆聽和說話都有5),入讀浸大英國語言文學及英語教學教育課程,9月升大二。談到學業,她謂任建築工人的父親因舊患無法工作,由母親工作維持家計,課外活動只參加過中英語辯論,但很少練到對話,自覺英語水平極低。兩年前她經老師介紹考獎學金,望給自己多一個選擇。「初到美國我的英文水平落後很多,但聽了一個月已適應,很快已掌握到技巧。我讀11班,程度與香港中五類同,由於已學過同樣內容,因此更有信心。」

最大轉捩點是期間認識了一位退休人文學科教授,經由她發現英文的趣味。「教授會帶我周圍去,用俗語講笑話我聽,再會解釋俗語背後來源,並常指導我的文科功課,期間慢慢覺得英語並非要死記爛背或很悶,而是很有趣,故回港後繼續進修英語。」

改變學習心態

由於美國中學重視課外活動,令她悟到讀書並非人生中最重要部分,減少了讀書壓力。「去之前覺得讀書最重要,但並非如是,那是我最大得着。」交流後也改變了她看事情的觀點。「記得host sister有一次拿成績回來,有一科F,『媽媽』不但沒責罵,竟然說:F等於Future A,他們的想法很正面。」而她首份成績表7科中6科拿A,英文科B。「那刻覺得自己其實係得!另外,我對社交也有很大改變,去之前我用理性跟人相處,不會關心別人,現在我很想從事跟人有關的工作。」

讓同學看到出路

獎學金計劃是由「我都得」基金籌募善款,至今共贊助49名基層學生,馬曼霞謂,首屆學生中有一位回港後因獲多位贊助人貸款,再赴美進修角子機程式開發至取到博士學位。「我們最想同學看到DSE外其他出路。學生在當地因英文躍進,連帶讀其他科都有了信心,因此部分同學回來銜接上原校中學,部分以非聯招考入本地大學,也有申請貸款升讀美國大學。」

她強調他們着重甄選那些本質跟DSE考試模式未能配合,而態度積極的同學。「他們欠缺資源,但努力不埋怨,很抵幫,希望社會給他們一個機會。」

撰文:胡麗珊

攝影:曾有為、受訪者提供

編輯:余運慶

美術:梁政敏

您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