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丹寨苗族蠟染製嫁衣 總結孩子成長印證

發佈時間: 2019/06/13

貴州丹寨縣的苗族蠟染屬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原來有着濃厚的親子傳承意義。苗族的傳統,是媽媽必須為女兒蠟染一件嫁衣裳。蠟染高手楊光艷,身穿母親為她製作的嫁衣,說着如何為兩名女兒準備嫁衣的興奮,於一筆一蠟之中,把女兒的喜好都畫在衣裳上,是母親總結孩子成長的重要印證。

「我身上的這件嫁衣,是媽媽一針一綫親手造的。」38歲的楊光艷翻起嫁衣、指着衣服內的每針每綫說。苗族的蠟染技術,在秦漢時代已開始出現,丹寨縣的蠟染包含紡織刺繡、繪畫和蠟染工藝,被列入為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苗族圖騰「錦雞鳥」

蠟染技術全用天然的材料而造。所用的蠟是蜂蠟,從蜂蜜製作出來。染料是採摘天然的板藍根以其葉子和莖製作而成,天然的藍色是苗族的顏色,是苗族引以自豪的顏色。用銅片製成特製的筆,沾上滾熱的蜂蠟,在棉布、麻布、絲布上作畫,最常畫的是代表苗族吉祥的圖騰「錦雞鳥」,其次是像箭靶的圈。下蠟要快而準,因為蠟很快便乾,弄乾了或弄損了圖案都不能更改,是以苗族女性都訓練出一副細密的心思和靈巧的手。

楊光艷說苗族的蠟染嫁衣,由幾個部分組成︰一是頭上冠飾,有代表苗族圖騰的「錦雞鳥」;二是兩肩上的刺繡;三是衣身主要的黑色部分,是用牛血一層層塗染而成的,牛血代表莊稼命脈,有牛就能耕作,養活世世代代的族人;最後就是蠟染出來的其他衣服部分。傳統上,母親生女兒後,便要開始為她縫製這麼一件嫁衣,各部分不可或缺,而衣上的圖案就可以依女兒的喜好而不同。

嫁衣反映女兒喜好

多年來,楊媽媽摸索到女兒喜歡蝴蝶、錦雞鳥,做事很有耐心,於是把這些圖案都用刺繡的方式繡在兩肩上,而蠟染則以圓形圖案為主。現在刺繡、牛血衣、蠟染衣、褲子都分別做好了,待時機一到便縫在一起,成為嫁衣。

楊媽媽不太想這個時間快到,她希望女兒能升大學,成為有用的人。於一針一綫間,嫁衣顯露的是族人的承擔和母親的愛,沒注意女兒成長的做不出一件有愛的嫁衣,當中滿載着母女二人的溝通密碼。

8歲開始教刺繡

楊光艷育有三名孩子,首兩名都是女兒,年齡為18歲及12歲,最少的是10歲兒子。打從大女兒出生,楊不用下田時,就會製作嫁衣。

大女兒現在就讀高中一年級,受國家的系統教育,比她學識豐富,見識也廣,她會特別留意女兒喜歡甚麼。媽媽在女兒8至9歲便教她們煮飯、刺繡,教導一切都能用手來創造。

撰文︰馮淑嫻(lydia.shfung@gmail.com)

攝影(部分)︰梁細權

編輯︰余運慶

美術︰梁攻敏

您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