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港大學者倡建河道公園 孩子從體驗中學習環保

發佈時間: 2019/04/24

香港大學於本月內,在海洋公園舉行水資源可持續使用的環保活動,利用本港7條明渠和河道作藍本。教授認為要教導孩子保護水資源,必須先讓他們親身體驗水與生活的關係,才會有反省和改變的動力,光是展板式教授並不能讓新一代切身感受到要保護生態的需要,發展河道公園長遠對各方都有益。

香港大學社會科學院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於2016年開始進行為期3年的認識河道和水資源的計劃。今年復活節至5月1日期間於海洋公園舉行「賽馬會惜水‧識河計劃」,利用3D技術讓孩子參與繪畫魚、樹,然後所繪畫的魚及樹會立即跳進大熒幕上的虛擬河流,以認識各種生態互動。

活動同時以AR(擴增實境)技術設計成一個沙箱,模擬水從山上流到山下的過程,以及對流經的建築物造成甚麼影響。透過互動和體驗,孩子感受到生活中衣食住行都與水有重大的關係,從而引發保持水資源可持續性的心。

利用科技 展示河道特色

香港大學地理系副教授吳祖南博士,說這次以香港7大明渠和河道的特色,利用以上的科技設計了一條展示香港上游至下游生態的數碼河道,向大眾宣傳香港河流的實況,以及上下游珍貴特點,包括罕有的瘰螈、魚梯、招潮蟹等。

7道河包括錦田河、荔枝窩河、林村河、山貝河、雙魚河、東涌河和梧桐河。吳教授看到香港的河道不少只是明渠,用作排污水,河畔發出異味,而且不準市民進去,其實只會白白浪費了它的教育價值。

他最近到過日本札幌,看到那裏位於市區的一個河道公園,河的兩旁鋪了優質水泥地,並進行了綠化,景色自然而美麗。小學生脫去鞋襪,光着腳浸在河水上,或踏在河面上,體驗河水的流動、水中的生物,他們不怕水浸腳板、不怕踏在污泥上骯髒,開心地用身體感受四周。

活化明渠 具有教育意義

他認為多做環保展覽,也不及讓孩子親身體驗真實環境那麼令人印象深刻。他從前於大學就讀環境科學,3年來最記得的不是書本上的知識,而是每次野外考察的一草一本,「小朋友最重要是體驗,若果不去郊外便會害怕野外環境,雙腳沒有體驗過浭水和踏上淤泥便會怕得要命。在戶外有很多教育的空間,小朋友多接觸,就會更明白為甚麼要保護環境,才會以行動去實踐。」

在香港,他看到觀塘翠屏河是一條明渠,在市區當中只有排污的功能實是浪費,他希望能落實活化河道,建立智能閘,綠化兩旁,令環境變得更宜美麗可親。

此外,啟德明渠亦同樣其生態教育的意義,將之活化成綠化河道,讓市民體驗水如何與生活息息相關,更容易令人反思到環保的迫切性。「7條河道中,東涌河是第一個河畔公園,是好的開始,林村許願樹旁還有一條叫林村河,有魚梯讓魚兒逆水回游至上游,是難得的生態建築卻又不是那麼多人知道,人們只知道許願樹。」

AR擴增實境助學習

吳祖南博士認為,衣食住行都與水有關。在海洋公園內的「賽馬會惜水‧識河計劃」場地上,有一塊大展板,展示了日常生活吃的、用的各種物品如魚、牛、麵包等等,大會提供平板電腦讓小朋友拿着電腦放在各食物圖畫上面,電腦內便立即顯示該食物飼養或製成時所消耗水用量,如飼養烏頭魚消耗1,700多公升水,而牛則消耗以萬計公升的水,讓小朋友思考若要保護環境的話,便要少吃牛了。因此,浪費食物及用品就等如浪費水資源,吳博士相信,孩子愈能從現實中去體會所吃所住的一切活動,愈能引發他們保護環境的心。

撰文︰馮淑嫻(lydia.shfung@gmail.com)

攝影︰林良明、被訪者提供

編輯︰余運慶

美術︰梁政敏

您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