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共融計劃 助少數族裔 面對成長挑戰

發佈時間: 2019/03/25

非華語學生(NCS)在港為數不少,然而卻並不容易融入主流社會。趁早前國際消除種族歧視日(3月21日),兩位港大女生一同為少數族裔發聲,鼓勵大眾消除歧視,締造和諧社會。

爽朗活潑的Kaur Kawaljot(郭珈韻)及陳詠翹(Tiffany)均就讀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二年級,Kawaljot副修新聞系、Tiffany副修音樂系,兩人因同時選修德文課而相熟,也會一同參與活動。Kawaljot形容自己的成長過程雖沒有遇上歧視問題,但身邊朋友和弟弟卻曾經歷,好像坐港鐵時,旁邊的人會彈起走開,不想坐在他身旁。

Kawaljot是印度裔,信奉錫克教,她自言文化及信仰的不同,相信是誤解的源頭之一,如友儕中信奉回教的要包頭巾,所穿的衣服也有所不同,部分港人會覺很奇怪。

入讀主流中學

她小時候讀國際學校,朋友來自不同種族,大家都以英語溝通,及至升上中學,Kawaljot的媽媽認為姐弟倆日後要在港發展,便必須入讀主流學校,既學中文,也融入社會。「記得在學校註冊日,老師仍再三詢問媽媽,是否真的要讓我入讀。」她形容升上中一,全班只有她和另一位巴基斯坦籍女孩是完全不懂廣東話;到中二時,老師為她們安排了特別班,專攻中文。她自言慶幸遇上好老師,由筆劃、詞語慢慢教。「中文真的很難,廣東話9個聲調,在我聽來全部差不多,也要不斷查字典,很想放棄,每天回家也對着媽媽哭。」

老師預期她們未能應考DSE中文科,便為她們報考GCE中文,最終她GCE中文取得A級成績,其他科目卻未如理想,至中五時轉讀有較多少數族裔入讀的直資中學,為DSE備戰。她現時不但會說廣東話,也能看懂中文字。

促進共融溝通

Kawaljot自中五參與了啟勵扶青會為少數族裔而設的活動,其中一個項目是攝影,同學要以圖像表達自己住在香港的種種,並舉行了一次攝影展。她也有參與坊間的社企活動,如曾在油麻地當導賞員,帶港人了解少數族裔的文化及生活。「參加者都很願意作出回應,且很正面,這也給予我希望,原來不少港人都樂於去了解我們。」作為在港土生土長的印度女孩,她感到自己與仍在印度的同齡親友,生活已有很大差別。「能在香港出生是很幸運,但在種族歧視問題上香港仍有可改善空間。」她相信語言是最大障礙,始終少數族裔沒有中文語境,較難學好中文,也難以結交本地朋友。

年輕人都愛用社交網絡,Kawaljot指可利用此推廣、多放帖文促進大家了解。她自覺有責任促進共融,「未必要說教育,也可以是鼓勵大家開始去溝通。」

不應以種族界定

小時候家住新界地區的陳詠翹(Tiffany),身邊親友不時會說要小心附近聯群結黨的南亞裔人士,因而令她也有戒備心態,她自言現在會反省,部分南亞裔可能有不法行為,但是否應以種族來界定或作判斷?

她稱,自小身處大都會,並未察覺周遭有歧視問題,「香港多不同種族人士居住,但其實很分割,並不見得共融。學校的環境會好些,因大家一同上課、參與活動,有共同話題,要交朋友並不困難。」她強調在社會上,也可鼓勵少數族裔參與多些社區活動。

撰文︰郭子臻

圖片︰受訪者提供

編輯︰余運慶

美術︰陳超雄

您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