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跨界STEM學習 爆旋陀螺 教科普

發佈時間: 2019/03/19

育有小三囡囡的前老師鄧文瀚,4年前和一班老師一齊創立iSTEM Ed Association,推廣不同類型的STEM教學。作為爸爸,他一直主張應由玩樂中學習科學,不要教太難的東西。本月他為商場的亞洲陀螺比賽拍推廣宣傳片,粉墨登場向大眾分享陀螺的科學原理。

鄧文瀚(STEM Sir)先後於喇沙小學及聖公會聖彼得小學任教,是得獎科技老師。現已辭去教職專注STEM教育,以自由工作者形式繼續推廣STEM,擔任兒童節目的嘉賓主持,在節目中講解生活中的STEM知識,也建立了自己的網頁(http://STEMsir.hk),並推出STEM漫畫,分享自己對玩樂看法。

教授專業用語

在香港STEM教育仍在起步階段時,STEM Sir已嘗試舉辦有趣的活動,先後籌組過4屆全港學界迷你四驅車大賽。他謂STEM應追隨孩子興趣,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他留意到男孩子很喜歡四驅車,故發起賽事,讓他們體會怎樣組裝和改良。

玩具有其潮流取向,他謂去年不少小學生不再迷四驅車,倒回頭愛上爆旋陀螺,故他曾在小學研究怎樣令學生在玩陀螺中,深化到一點專業的物理學知識。他笑謂期間要請教學生,並教懂自己陀螺有3層結構︰攻擊環、輪盤、軸心底盤,以及發射時要盡量落點於對戰盤的中央,以減少陀螺身上能量的消耗。而為了把陀螺融入STEM,他把遊戲術語釐定出正確的科學定義,舉例要令陀螺旋轉得更持久,就是要增加陀螺的角動量,包括增加陀螺重量及降低陀螺重心,這時需要用零件去改裝。「孩子在盤上對戰時,常說陀螺在『吸能量』,後來我才明白,其實是陀螺攻擊環外環上的塑膠邊,經碰撞後產生的摩擦力,令陀螺如同有了新的能量。」

除了物理名稱要正確,他也教學生要做到準確的科學列表,例如記錄每場對戰時對手用的款式、重量、面積,量度每次陀螺的穩定轉速時間、輸贏時間落差。「那便是基本的大數據,當記錄到一段時間,學生是可以單純看到對方出的陀螺款式或組件,推敲自己的勝算機會。而喜歡陀螺的小朋友,也會自然對其他旋轉的東西更有探索興趣。」

加入科普圖書

STEM Sir小時候曾深受科學圖書《The Magic School Bus》啟發,欣賞書中的神奇巴士,會帶學生上太空、回到過去或鑽入人體,充滿想像力,故他也會為囡囡準備一些有趣的科普繪本。他認為玩每一個玩具後,最好可以用一本科普書去延續,例如《天天在家玩科學》、《東西這樣做》。

他強調科學技巧包括觀察、數學解難和分析,故最基礎是培養年幼小朋友耐心觀察,及應鼓勵每事問。而愈看似兒戲的玩意,愈應應用在基礎科學教育上。「但今天普遍小學的STEM太早走高科技路綫,例如太早便學編程,那還不如造一件玩具來得有意思。其實一架羅馬炮架、小小的不倒翁、木造小陀螺,為何不是STEM?」他也建議小一和小二應要多玩德式桌遊,習慣遊戲的步驟,到小三和小四可以繪畫流程圖。

撰文︰胡麗珊

攝影︰曾有為

部分圖片︰受訪者提供

編輯︰余運慶

美術︰熊偉然

模特兒:Ethan Poon、Miles Chan

場地鳴謝:Little Beetles

您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