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孔教學院大成小學 平民國際學校

發佈時間: 2019/03/14

位處黃大仙的孔教學院大成小學,6年前推行課程改革,注入國際教學模式,讓學生跨學科學習,並鼓勵同學們走出香港拓展視野。學校共有4位外籍老師,讓小一已在豐富語境中,習慣用外語溝通。

6年前上任的袁潘淑嫻在美國讀教育,也曾在當地教學,作為空降校長,她謂之前曾任國際學校主任及直資學校校長,坦言教學過程中發現這些學校有很多好的資源,但傳統資助學校未必有,故希望把國際學校的元素,放到一間普通的資助學校裏。

軟硬件升級 籌款出遊

潘校長現兼任副校長,為求多聘4位外籍老師,同時申請不同基金,調配資源提升硬件軟件。「以前這裏沒有英文室、STEM室、實驗室、學生飯堂……圖書館也很舊,後來我為小一設計較互動的六角桌,加入多些新穎的課外活動,也增設免費課託,幫助在職父母。」

學校每年有3至4星期是專題研習周,小四開始配合境外學習,在小學6年間,讓學生研習多元化主題。她舉例今年小六去韓國,學生要自己備課,帶住老師去搭車,一手一腳策劃行程。「境外學習未必一般的家庭能負擔得起遊學,故需要籌款,及動用學校發展基金資助,令有家庭困難的小朋友可以成行。」

課後精英班 資優培訓

她到任學校時只有7班,不足20位老師(現在已有50多位老師),而她謂對當時的小一(今年小六)有較深的感情。「他們對我這位新校長有信心才留下來,故不可辜負他們,現在經歷了6年,見到孩子變得有信心,也是很大安慰。」

這裏不設精英班,但卻有課後的學科精英堂,學生要經提名、面試才可參加,每年都爭崩頭,課程由老師設計,以遊戲和活動入手,例如數學是一起去策劃生日會的消費、中文要出一本書,大家去探訪中學校長。校長強調,孩子人人有不同強項,不應用平時的精英制去訓練,課後「小精英」們集合一組組完成任務,他們視作挑戰,大家反而學得更快。

主題式學習 增加趣味

這裏SEN(特殊學習需要)學生不太多,現在有3個級,會把需支援的孩子組成一個小班上課,並由一位強勢老師(受過特殊教育)任教8位同學所有科目,會持續教數年,好讓老師跟學生和家庭建立關係。「這小班的氛圍環境較似家庭,感情很好,SEN種類不同,小班可以較容易照顧。」

學校堅持用廣東話教中文,校長認為用廣東話學中文有味道,而且學校一半是本區學生、一半是內地生,更方便互相學習彼此的方言。「在自然語境中,兩地學生都可以很自然地轉頻。」

作為津貼小學,學校卻有着國際學校的校本教育特色,例如推行了多年的小一跨科統整模式,各科(中英數常)是每月學一主題。「如教《公園》,中文科在公園用步移法寫文,常識在公園教找方向,數學實境量度,這樣可以令學生好有興趣。」

外籍老師 鼓勵聽講

學校已推行專題研習6年,每一年級研習一個主題,每年研習日會舉行大型成果展示日,學生將學到的知識變為演講報告,這天500多位家長會分為8隊,進到課室參觀。「有一班做『大笪地』,同學會表演昔日的歌舞,並在粵語長片發掘生活用品,在現場教大人演戲。當他們找回一幅布去裝飾課室,印象深刻很多。」她謂專題研習很有用,真的看到小朋友變得主動,勇於表現自己。

一般津校只有1位外籍老師,這裏卻有4位,也是校長的堅持,為此她須兼任副校騰出資源。一個星期8堂英文課中,有4堂是外籍老師任教,小一也會由外籍老師任班主任,增加接觸外語機會。「下午吃飯和小息時段,外國老師會和學生聊天和下棋,令語言很生活化。」

撰文︰胡麗珊

攝影︰曾有為

部分圖片︰受訪學校提供

編輯︰余運慶

美術︰梁政敏

您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