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rene Chu
Serene Chu

誰的希望?

發佈時間: 2018/11/22

誰的希望?

基金會一位媽媽分享,兒子升上特殊小學後非常辛苦。每天放學回到家已四時多,處理完醫療程序後,就要開始花一兩個小時做功課,還要應付默書測驗,令這位上班媽媽和孩子都疲於奔命,亦要花大量金錢聘請補習老師幫忙。

我們以為特殊學校會有比較靈活、創新的教學模式,對學生有比較個人化的教育計劃,但原來課程和教學方式跟傳統主流學校沒大分別。

這位小男孩因患罕見病,比一般孩子的學習落後了,不懂認字或寫字,學校教了百多個中文生字,他仍在頭20個掙扎。無奈香港支援殘疾兒童的學校寥寥可數,這個家庭惟有繼續戰鬥。

男孩的媽媽說,老師在家長日跟她表示,希望兩年後將男孩調回主流班。她沒有任何高興,因為兩天後的默書都應付不了,根本想像不到兩年後怎樣回去主流班。很多人相信,將孩子「主流化」就是一大進程,但這究竟是學校的希望、老師的希望、家長的希望,還是孩子的希望?主流化是否就解決了所有問題?按男孩的身體狀況,長遠來說,怎樣的教學才是適切?

聽幾位家長分享,孩子能不能讀主流學校或主流課程並不是他們首要考慮,大家只希望孩子能愉快學習,每天進步。如果問我,讓孩子建立自信,看到自己的優點,明白身體的缺陷無阻對知識的追求,比甚麼都重要。孩子最需要的,不是主流教育,是生命教育。

(本欄逢周四刊登)

撰文: Serene Chu 小而同罕有骨骼疾病基金會會長
欄名: 小個子.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