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大起大落 躁鬱症警號

發佈時間: 2018/11/19

情緒大起大落 躁鬱症警號

at17女子組合成員盧凱彤早前跳樓輕生,引起大眾關注躁鬱症問題。原來情緒莫名大上大落,或已是患病警號。有精神科專科醫生指,躁鬱症多數由遺傳因素導致,患者腦內分泌失調致情緒失控;若嗜酒、濫藥或壓力過大,或會加快誘發病症。如患有其他情緒病而需服抗抑鬱藥,如血清素等,亦可能導致短期的躁鬱症狀。

歌手盧凱彤在2015年承認患上躁鬱症,她曾向傳媒透露,病發時會出現幻聽幻覺,更試過自殘,一度要停工養病,後來她自言痊癒,就在大眾安心之際,她突然輕生,令樂迷痛心惋惜,亦引起大眾關注躁鬱症問題。

躁鬱症,舊稱狂躁症,與抑鬱症名稱類近,但兩種病截然不同。精神科專科醫生張漢奇指,躁鬱症的「躁」字,意思較負面,學界現時倡正名為「雙相情緒障礙」。「所謂躁鬱,即患者情緒易出現極端,無故感到很低落,或突然亢奮,與暴力行為無關。」他指,躁鬱症患者情緒可由高至低,亦可由低至高,故發病初期或容易與抑鬱症混淆。

有家族病史高危 長期受壓誘發

他續指,躁鬱症患者約佔人口的1%至5%;「港大曾有本地研究指,本港有5%人患躁鬱症。」因該症屬遺傳性,若有家族病史,較為高危;但發病與否,視乎患者有否因濫藥、酗酒,或長期受壓而觸發病症。「初發年齡以20多歲青年為主,這個年紀或面對學業、就業壓力,增添發病風險。」張提醒,患者情緒變化頻率因人而異,有人在長時間低落後,才會漸轉高亢;亦有人深感鬱悶同時,思維能力飛速躍升,而感亢奮。

治療方面仍以藥物為主。張醫生指,病人恒常要服用情緒穩定劑;發作時要加上抗精神病藥。「現時藥物已做到不會上癮,但仍需約半年時間調校藥量,才有較穩定效果。」

主要靠服藥控制 行為治療輔助

行為治療則可作輔助,讓患者了解自身在甚麼情況下容易發病,有及早求醫自覺。「患者最常見的問題是,在情緒高漲時做出難以修補行為,如濫交後懷孕、頂撞老闆或突然輟學等,待情緒平復後,深感後悔,而有更大壓力。」他提醒,患者要有自覺,需長期服藥控制病情,且藥物未必可以完全隔絕發病的風險,「要學會與疾病共存。」

家人及朋友的陪伴,尤其重要。張醫生建議,親友應以「守候」態度陪伴,勿常說「我明白」,亦忌追問患者有無發作。「旁人說明白,患者會反感,覺得對方說風涼話。」

記者︰脫芷晴

編輯︰林子豐

美術︰熊偉然

欄名: Healthy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