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精神分裂症萬一復發 隨時影響認知能力

發佈時間: 2018/10/10

{{hket:inline-image name="cover.jpg"}}{{/hket:inline-image}}

早前有關注精神分裂症的組織進行調查,發現公眾普遍對此症存有誤解,超過4成受訪者誤以為患者有暴力傾向,更有超過7成以為精神分裂症是由心理或性格問題引起。有精神科專科醫生強調,精神分裂症患者未必有暴力傾向,但有患者或怕副作用多,難以跟別人相處或工作不順而擅自停藥,或會影響病情發展。

親屬患病 風險提高10倍

精神科專科醫生陳仲謀表示,精神分裂症是一種嚴重精神病,由於大腦分泌過量多巴胺所致,在青春期到20歲前為發病的高峰期。很多人都以為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暴力傾向,但陳仲謀笑說:「正常人有暴力傾向的比例,其實比精神病患者的更多。」不過,他亦補充,一般人聽到精神分裂症便感到害怕,所以近年出現了「思覺失調」這個新名稱,取代精神分裂症,以減低公眾的誤解及恐慌。

談到精神分裂的原因,陳醫生指出,除了受壓力影響外,遺傳因子亦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一般人有100分之1的機會患上精神分裂症,但如果直系親屬成員曾患上精神分裂症,就有10分1的機會患病,風險是一般人的10倍。」

及早求醫 控制症狀較易

精神分裂症的症狀可分為「陽性」及「陰性」,「陽性症狀包括妄想和幻覺,妄想方面,患者或會認為被別人偷東西、偷聽電話或者被人監視;至於幻覺方面,患者通常在五感出現幻覺,普遍以聽幻覺為主,例如聽到一些根本不存在的聲音,或以為有人在討論他。至於陰性症狀,患者會出現人格萎謝,感到生活漫無目的,甚麼事都提不起勁。」

他補充,陽性及陰性症狀的最大分別,在於陽性症狀是較為明顯,而且較容易被覺察,一旦發現後只要及早求醫,用藥物控制也較容易,「不過現時未有藥物醫治陰性症狀,但有研究指出只要及早接受醫療,陰性症狀亦會較少。」

新式藥物食完不再「懵」

陳仲謀表示,社會俗稱的「懵仔針」或「懵仔丸」是最早期用於治療嚴重精神病的藥物,「『懵仔針』和『懵仔丸』是較早期的藥物,能有效控制幻覺和妄想等症狀,但有渴睡、易疲累及反應慢等副作用。有些患者或怕副作用多,難以跟別人相處或工作不順而擅自停藥。」他補充,現時的新藥物副作用較少,服用後不會「懵」,但價錢較昂貴。

現時亦可注射新式長效針劑,可避免患者忘記服藥而增加復發的風險,但陳醫生認為要視乎患者的食藥習慣,選用口服藥或注射針劑,「現時有些新針劑的藥效最高可以維持3個月,如果病人經常會忘記食藥,注射針劑會比較合適。但亦要考慮每3個月才覆診一次,途中可以發生很多事,而服用口服藥則每一個月見一次,醫生可以了解病人的情況。」

停藥後只有15%的患者完全康復

陳仲謀指出,大部分醫生希望患者可以繼續食藥,「醫生一般會選擇為情況穩定的患者慢慢減藥,但慢慢減至停藥後,當中只有15%的患者能完全康復。而每次復發,患者的腦細胞會受損,影響認知能力,亦會再次出現幻覺和妄想。」他直言:「『食藥食成世』所帶來的壓力及對社交生活造成的打擊,有可能影響患者情緒,甚至令患者產生自殺念頭。」他補充,應於早期配合心理治療,令患者學習處理妄想和幻覺等症狀,亦提高患者家人對精神分裂症認識,為患者提供支援。

{{hket:inline-image name="1.jpg"}}{{/hket:inline-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