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爸爸育兒不外判 助太太跨過抑鬱

發佈時間: 2018/09/18

工料測量師鄧纓,育有3歲及5歲囝囝,3年前加入集結爸爸正能量,貢獻社會的爸爸平台,希望鼓勵爸爸站出來,為家庭多走一步。爸爸談到湊仔經驗時,笑言較欣賞60年代父權,對子女有一份無形的規範,現在父母持家不能用打及鬧,也常叫自己思考怎樣管教子女才是最好。

港台推出的社區參與廣播服務(http://cibs.rthk.hk),7月至10月是由爸爸網絡製作(Dads Network Limited)一群有心有力的爸爸,共同主持13集節目,分享當老竇的實戰心得,期間除爸爸自說自話,也會有專家提供育兒意見。其中主持人爸爸鄧纓(Cody)曾是YWCA的歷奇輔導義工導師,育有2名兒子。

支援太太情緒

Cody太太5年前因囝囝出生時,面對產房陌生的環境,既辛苦,又要遵吩咐要專心生仔不要大叫,情感被過度遏抑下抑鬱了1年,期間情緒由原先的冷靜,變得容易傷感易哭,見到喜歡的東西也沒有反應,Cody透過密切關注、觀察和陪伴,令太太大半年後開始走出谷底。「花了很長時間去找出抑鬱原因,所有私人時間都是給她。我有用回昔日在防止自殺會義工培訓的經驗,觀察了她1年,當見到情緒波動便馬上支開小朋友,跟她獨處,找到病因很重要,她也沒有看醫生,慢慢痊癒。」

人人各有起跑綫

爸爸同時關注子女教育,作為家中軍師,是由他作選校決定,因不認同學術能力必然影響起跑綫的主流想法,故只申請了3間幼稚園,最後兒子跨區入讀西區的一間快樂學校,幼稚園期間,他們也不安排兒子參與興趣班。「我成績也不是很好,而且10年後那些知識是否真有用?細路仔最要緊有快樂童年、有解難能力便足夠。學校雖然會教他們品德,但誠實、正直、同理心、社交須由父母教,18歲後他們也要學會交女朋友。」小朋友沒修讀跟兩文三語相關的興趣,而是跟父母踩單車、玩獨木舟、攀石、行山露營,練膽量,他謂大仔想學琴也是因媽咪想實現兒時夢想,找了老師上門教,他因而也提出要學。他要求孩子6歲前要強壯有勇氣,並能自己決定自己負責,故他會鼓勵孩子爬樹,行街時見到樓梯欄桿,又夠安全的話,便鼓勵他們攀爬,或在高處跳下來。「他們可自己揀衫、揀早餐,平時一星期可以用10元零用錢嘗試買東西。因大仔慢熱,常很難下決定,有一次他選零食考慮了半小時,他會來問我意見,但我不會有任何引導。」

撰文:胡麗珊

部分圖片:受訪者提供

編輯:余運慶

美術:梁政敏

您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