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樂善堂劉德學校 關顧弱勢學生

發佈時間: 2018/09/06

位於舊型屋邨內的樂善堂劉德學校,去年讓高班生營運德德學生農莊,以凝聚同學間的溝通與合作。學校支援不同學習需要的同學,歐耀輝校長是訓輔出身,坦言劉德學校雖然是細校,卻造就師生關係密切,希望能幫助所有學生,不會放棄任何一個。

歐耀輝校長出身基層,自言小學已需要找外快,他見到今天小朋友太少捱苦,反而造成心靈上的弱勢。學校以基層學生佔多,他鼓勵學生奮發自強、面對逆境,並推動關愛文化。

農耕培養品德

他去年成立德德學生農莊計劃,滲入德育訓練,農莊由20多位小五學生共同管理,安排一位工友親自落田教學生種植及由他教授管理、宣傳、定價及售賣,收益將會累積兩年,到他們小六畢業時作獎學金。他感到計劃很富教育價值,故今年進一步請社工幫助優化。「同學要自己分工,有人記錄出席率,更設立了勤工獎,也見到一些害羞的學生,因合作經營而變得較大膽。去年賣了3天菜,累積賺了近1,000元,今年更打算擴充農莊。」

學校也主張校園是家的延續,鼓勵學生一起關心校內環境,故新學年把高班同學遷移到跟小一同一層,小息及放學後由高年班帶低小學生清潔課室和周圍環境,增加友誼。

學校一直關心基層孩子需要,歐校長謂那是學校基本使命,並盡量照顧不同類型的學生包括SEN、新移民同學。面對小朋友的處境各有不同,他們宗旨是絕不放棄任何人,談到學生的最大困境,他謂多是源自家庭。「曾有兩位女同學因家庭突變,情緒不受控,常會搗亂課室及自殘,那時我們一班訓輔常失眠,始終不想隔離同學或勸喻返家學習,因為孩子很無辜,最後是透過輔導及家校合作共同關注,更會着同班同學幫忙留意,全校通力合作……」

照顧不同學生

事件擾攘1年後,其實也並未能完全成功令她們的學習重回正軌,然而學生升中後也有回校,並表達感謝學校。

歐校長指出,學校有約三成的SEN學生,但因秉持關愛文化,家長和孩子都受感染。「小朋友去到社會,也會遇到很多人,學校教他們要接納他人,多跟別人有連結,對小朋友身心靈有莫大益處。」

細校資源有限,校長曾努力找校外資源及服務幫助學生,他謂至今入校服務及贊助基金逾十多項,支援上比得上大校,當中「遊樂道.無窮天地」課後支援計劃已是學校課程的一部分,計劃由專業導師以1對10教授自我管理。「遊樂道會自成一個團隊,孩子課後一起做功課,也會共同遊戲,並統籌特別的創意思維活動,建立自信。學校會按經濟狀況,分3種收費方式,最多也只是十多元一堂。「遊樂道同學曾為學校設計小賣部,有一位本來有過動症的學生,做籌委時更可發揮領袖才能。」

雙班主任制 師生比例1對14

校內65%老師均接受過30小時以上特殊教育培訓,會在平日課堂以抽離式開小組,針對常規、社交和表達,提升學生有關技能,加上行雙班主任制下,師生比例約1對14。歐校長強調現在家庭問題日多,學校的工作要非常貼地。「其中最重要做好家長溝通工作。」

撰文︰胡麗珊

編輯︰余運慶

部分圖片︰受訪學校提供

美術:梁政敏

您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