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嚴控血糖指數 減糖尿病併發風險」

發佈時間: 2018/03/22

{{hket:inline-image name="2.jpg"}}{{/hket:inline-image}}

糖尿病最可怕的地方並不在於疾病本身,而是患上後引發嚴重的併發症,故控制血糖在正常水平變得非常重要。內分泌及糖尿病科專科醫生曾文和指出,不少患者都誤以為單靠服藥就可控制病情,忽略了飲食調控及定時監測血糖指數的重要性。其實如能定時監測血糖上落,就可藉此了解身體處理血糖的情況,從而估量飲食調控及藥物治療的成效,幫助改善整體的血糖控制。
 
空腹、餐後「篤手指」助控制血糖
一般來說,糖化血紅素(A1c)是控糖的指標,理想水平最好低於7%。不過由於糖化血紅素只能反映身體過去3個月的平均血糖值,故未能提供患者的每日血糖指數。所以除糖化血紅素外,餐前餐後「篤手指」—透過血糖機的自我檢測也很重要。曾醫生不諱言,不少患者只著重空腹「篤手指」監察血糖,忽略了餐後「篤手指」同 的習慣,實有助改善整體血糖控制。「空腹『篤手指』可評估藥物劑量是否適合、足夠,預防過量用藥。餐後再『篤手指』,則可反映患者對食物的遵從性是否足夠。如果發現患者的餐後血糖過高,顯示患者有機會在食物調控方面做得不好。兩次檢測作用不一,但同樣重要,讓醫生了解病人身體處理血糖的情況,從而考量病人是否需要轉藥,或改變飲食策略。」

{{hket:inline-image name="4.jpg"}}{{/hket:inline-image}}

飲食輔以藥物 提升治療效果
曾醫生指出,要有效控制病情,可以先從飲食習慣著手。「很多人認為糖尿病飲食一定要戒得很清,與美食絕緣。但其實選擇食物時,除了注意均衡外,聰明揀選、換算再配搭食物的分量,就能減少血糖於用餐前後過高或過低的情況。」不過曾醫生強調,如果患者調節飲食後,血糖指數仍未達標,就需要使用藥物治療去控制病情。
現時,醫學界最常用的第一線降糖藥物為二甲雙胍(Metformin),它能夠降低胰島素的阻抗狀態,以降低血糖水平,並避免低血糖的出現。不過,此藥亦會引致腸道不適如嘔心、反胃等副作用,故醫生會按每個患者實際情況作出調整,或配合二線藥物一同服用。第二線糖尿藥物眾多,傳統會處方磺胺尿素劑(Sulphonylurea)作輔助,不過因為它的藥理是靠刺激胰島素來降糖,較大機會引發低血糖症及導致體重增加。而另一類降糖藥二肽基肽IV抑制劑(DPP-IV Inhibitor)則是目前較常用的二線降糖藥物,它能有效減低腸降糖素的分解並延長其活性,控糖同時更避免患者出現低血糖症,亦有研究證明它對心臟安全。

混合式降糖藥 增服藥依從性
曾醫生補充,各類降糖藥物雖有一定成效,然而有研究指出患者服藥的次數愈多,對藥物的依從性愈低。若果出現漏服或服藥不定時的情況,不但影響降糖效果,長遠亦會增加引發併發症的機會。因此,近年醫學界已有混合式的藥物面世,其功效與分開服用兩種藥無異,好處是可以減少服用的藥物數量、幫助增加患者對藥物的依從性,而且價錢比起分開處方兩種藥物較為相宜。

{{hket:inline-image name="1.jpg"}}{{/hket:inline-image}}

(資料由莫昆洋醫生提供,請注意上述藥物均為處方藥,使用前請諮詢醫生。)

本專欄由MSD贊助 DIAB-1232972-0000 03/18

{{hket:youtube id="_Gv8ui2IoKI"}}{{/hket: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