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法國哲學課 啟發港孩學思考

發佈時間: 2017/12/13

留學法國的藝術家黃懷琰早前引進巴黎哲學人設計的兒童哲學課,讓3至12歲孩子邊玩邊思考。小朋友會繪畫神獸代表自己、照鏡觀察身邊朋友。黃懷琰謂巴黎的工作坊會應用不同素材,如手指偶、布偶、繪本……3歲小朋友已很有主見,令大人開眼界。

黃懷琰曾在內地任藝術學院的系主任,現於香港兩間大專教藝術,她謂回巴黎小住時認識到小光芒兒童哲學工作坊的創辦人Chiara Pastorini,獲邀合作成為旗下哲學課程導師。「先接受哲學培訓,之後入學校教學。課堂開始和結束都會點起蠟燭,傳一條說話棒子讓孩子發表觀點,原則是同學不可取笑別人。」

幼童思想獨立

她謂法國人自小已接觸文學、詩歌、藝術史,生活中這些東西都並非可望而不可即。「哲學在法國有300多年歷史,法國學生高中最後一年是必修科。哲學也應用到各方面,可以是藝術、電影、數學、科學……」她看到當地大人視3歲孩子已有獨立思想,其意見也會受到聆聽和尊重。「我有法國家長朋友,一向用大人口吻跟7歲女兒談話。而法國語文在幼年期教育上已有深刻的語意學分析,故兒童的語文表達很早已有其深度和廣度,那是文化使然。」

她回想教法國兒童,只要把命題拋出,大家便能你一言、我一語暢談1小時。「小朋友習慣公開討論,愛把問題的定義釐到清晰才罷休,故見過法國孩子7歲已有能力出來作結案歸納……但我不會拿兩地比較,反而想把同一命題,調整上課內容,好讓港孩也可以投入參與。」

老師角色低調

黃懷琰回想年前聽到香港學生自殺新聞,已萌生引入哲學課。「能讓孩子自小有不同角度,有一節討論甚麼是失敗,先播放Bauhaus電影,由建築組件中連環失控狀態中啟發問題,電影是給藝術系大一學生看的材料,但他們一樣懂。」她解釋哲學課老師角色很低調,如同蘇格拉底,並視每位孩子都是哲學家,雖然不提供答案,但探討過程卻可以非常奇妙。「首次觀課時,大人去喝咖啡,小朋友圍攏上課,7、8歲討論人類是甚麼?動物是甚麼?導師完全不用拿道具,小朋友輪流回應,你會聽到一些發人深省的觀點,例如有人講︰人住屋、動物住籠子;之後有人說︰是因為有了人類,動物才會住籠子……7歲孩子已很有想法,叫我們大開眼界。」

學習情緒與感覺

黃懷琰謂本地小孩子理解能力高,但不怎麼能分析問題。「香港小朋友當聽到問︰甚麼是小孩子?甚麼是幸福?便會感到太抽象,但孩子手作能力很高。」現時3至6歲班的主題分別有「情緒」、「感覺」,以及「若我的眼睛在身體外,會看到甚麼?」她謂課程雖然用回法國設計的命題,卻要針對港孩內斂性格,要加入藝術活動去打開話匣子。「學情緒和感覺時會關起燈,請學員大跳和尖叫,跳到身體發熱出汗,再坐下來分享;而教友情時,大家會對住鏡望自己和望別人,再畫一個朋友,討論友情有沒有條件?『朋友』、『死黨』或『有特別好感的對象』到底有甚麼不同?」

撰文︰胡麗珊

攝影︰陳偉能

部分圖片︰資料圖片、受訪者提供

編輯:余敏

美術:梁政敏

您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