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拆解分離焦慮症 循序漸進學放手

發佈時間: 2017/11/28

對於年幼的小朋友來說,返學上堂是一個大挑戰,因為要暫時離開父母。如未能適應,有機會引發分離焦慮症,嚴重起來影響日常生活,父母也受牽連。

思健心理諮詢中心註冊臨床心理學家趙思雅表示,分離焦慮症是焦慮症的一種,是兒童常見的焦慮症。小朋友在3歲前跟父母(照顧者)建立一個親密關係,心理學稱為「依附關係」,小朋友跟照顧者分開時感到害怕,就是分離焦慮。如果焦慮程度非常嚴重,並持續影響日常生活,便會成為分離焦慮症。

她列舉分離焦慮症小朋友及其家長的常見生活實況︰

1.小朋友極度害怕與照顧者分開,過分擔心照顧者或自身的安全,經常發噩夢,例如夢見會永遠跟照顧者分離。

2.小朋友寸步不離照顧者,不願上學,就算肯返學,但因過分想念照顧者以致無法專心上課或投入校園生活。

3.每當患者的父母上洗手間,小朋友會大哭。部分家長要打開洗手間門,甚至跟小朋友一起洗澡,免得自己的離開造成小朋友焦慮不安。

4.部分小朋友跟父母同睡,上到中學仍然不願意單獨睡覺。

5.有位媽媽頭髮凌亂,因她無法外出修剪頭髮。每當她外出,縱使孩子由工人照顧,但孩子會頻頻發出「追魂Call」,又在家中扭計,要她回家孩子才能平復情緒。

引發身體徵狀

趙思雅表示,分離焦慮症的影響很嚴重,包括︰跟父母分開會出現焦慮情緒至無法入睡,或有腸胃不適、無胃口、頭痛、遺尿等身體徵狀;出現情緒徵狀,如經常發脾氣、哭泣、緊張;行為極為依賴,如每晚跟父母同睡、不願單獨去洗手間、獨自上學;災難化思想,害怕自己一個人會有危險,或跟照顧者分開,會覺得她有危險。

她指出,要視乎分離焦慮症患者的年紀、徵狀、持續時間以及對生活的影響,衡量病情是否嚴重。如小朋友初時返學感到不適應,出現焦慮情緒,家長宜先細心觀察3個月,如之後小朋友仍感到不適應及無法獨立上學,所患的分離焦慮很嚴重,需要向專業人士求診。

家長學會狠心

趙思雅建議家長要學會適當地狠心,以循序漸進方式幫小朋友學習分離。開初與小朋友同一房間,然後分床睡,再鼓勵小朋友在自己房間入睡,他們做得到便給予獎勵,讓小朋友慢慢習慣獨立完成一件事,要知道分房入睡是學習分離的第一步。「有時小朋友特別依賴某一位照顧者,其實是由於小朋友身邊只有一位照顧者,所以照顧者要跟其他人分擔照顧小朋友的工作,讓小朋友明白到除了照顧者外,亦有其他人可幫到他們。」照顧者亦不妨跟小朋友協議,在照顧者外出後半小時或一小時期間,如無必要不能致電給外出的照顧者,目的是讓小朋友明白這段時間設有規限。

編輯:余敏

美術:招潤洪

您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