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文化元素 增中史興趣

發佈時間: 2017/06/22

政府換屆在即,候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提出,把中國歷史科列為初中必修科目,讓青少年有國民身份的認同感。無論如何,讓香港的年輕人多認識中國歷史和文化的內涵都是好事,但怎令中史科更吸引,才是教育界,尤其是中史科教師挑戰之所在。

雖然歷史不會簡單地重複發生,但學習歷史,可以鑑古知今,甚至可以洞悉未來。然而,現在的中史科卻偏重過去中國的帝王將相成功和失敗的歷程、原因及影響,這些歷代治亂興衰、典章制度,甚至宮闈仇殺的政治史,對香港普通年輕人不但吸引力不大,而個別史實也未必帶來正面影響。

過去中史科也曾涵蓋文化史的內容,但可能真太「豐富」(或因前綫老師以種種原因,不願意積極施教)而被簡化,甚至刪除了。

若日後初中必修的中史科有多一些關於文化發展,包括生活元素的內容,相信或會更能吸引學生。

例如,中史科關於公眾健康的文化課題就可以有中醫學最早的理論專著《黃帝內經》、關於1,400多年前,中國經濟與生產力的農業學名著《齊民要術》等。《齊民要術》論述農業,包括穀物、果樹,園藝、造林、蠶桑,甚至畜養、釀造、烹飪等古代技術及智慧,對學生來說,或會比那些朝代興替的史事吸引;又或清代專談烹飪、食制的《隨園食單》、「二十四節氣」等,似乎都不會像偏重政治歷史般遙遠而「離地」。

筆者曾應邀與中學生談談茶的歷史,當時略從唐代的茶文化及它對日本文化的影響,再說到18、19世紀英國的喝茶文化,也旁及各種茶類對健康的影響,慶幸學生似乎都聽得饒有趣味。

每逢有人談及中史科課程內容改革,總會有教育界人士擔心師資、人手的問題。若以筆者那次分享的體驗來估量,除《黃帝內經》的內容可能會較艱深而需要多花時間準備之外,其他文化課題應不太難掌握,但前提是︰老師要不抗拒再學習。分享這類與中國文化有關的課題,中史科老師應比我有更專業的知識、演繹方法和學與教的內容,而不必需要額外增撥人手——只要老師願意自我提升,不固執於自己過往的本科知識,願意與時並進。

其實,現時所有中學都有教中史知識︰89%初中獨立設中史科;4%學校設以中史為主,並輔以世界史的歷史科,而7%學校則以專題形式教中史。有些議員硬要把教育議題牽涉到政治上去,這只會剝奪了下一代追求知識的權利。

(本欄逢周一至五刊登)

撰文: 石老師工作室 敢批評,提意見;求共融,齊築福。
欄名: 為理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