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自製水火箭 學習科學原理

發佈時間: 2017/06/21

究竟水火箭如何發射?孩子們都雀躍地用膠水瓶製成的水火箭加氣,發放到天空。自教育局推行STEM計劃後,坊間不少活動學習班都相當受歡迎,有中心以美國科學教育部標準,鼓勵學員動手做出不同的項目來學習科學,現時已為本地60家學校提供課程,提升學生對科學的樂趣。

在外籍導師Aqeel的指導下,學員把水灌進由膠水瓶造成的水火箭內,然後小心地卡進發射器上,像足球充氣一樣把氣體打進水瓶內。導師謹慎地數算加進氣體的次數,不停地問學員氣體是否已充滿。氣體充滿了,火箭要發射了,他便大叫「一、二、三」,按動發射器,水火箭應聲往天上飛,瓶內的水噴出、灑滿一地。發射完畢,水瓶也跌回地上。

戶外發射好玩

「火箭分3部分,第一是太空艙,第二是水或燃料,第三是推進的氣體。」導師Aqeel說。在草地發射火箭前,他在教室花了不少時間解釋甚麼是推動(action)與反應(reaction)的原理,火箭向上飛需要推動的力量,這種力量就是水和推進的氣體了。此外,為了讓火箭直綫向上飛、不會中途偏離,火箭下身便需要有導航的翼,而火箭的圓錐形尖頭則是用來阻擋壓力,令火箭往上衝得更快。

在國際學校就讀的Thanneermalai,一邊做着水火箭一邊解說各部分的原理。他與其他同學一起隨Aqeel到戶外草地發射水火箭,各人輪流把水倒進火箭內,看到一個水瓶能夠向天上飛,都感到像玩具一樣好玩。站在身後的家長們都說孩子們玩得很開心,這樣學習一點不費勁。

動手做學原理

啟趣教育創辦人Grace,在大學時就讀結構工程學,自3名孩子相繼出生後,認為學習科學需要親自動手才能入心,於是成立了這所中心,「Hands-on science(從實際中學習科學)能夠吸引小朋友探索,又可以培養創意。」她說。近年,她在60所本地學校進行不同的體驗式課外興趣班,看到孩子動手去做,能夠明白深奧的原理,都有動力好好學習。

研究動物習性

除了水火箭外,Grace說教授動物的習性也可以很生動有趣。例如貓頭鷹獵食後,原來會反芻出一顆東西,名為「食繭」。「食繭」是貓頭鷹無法消化的獵物骨頭、皮毛和羽毛。研究人員就是從食繭中,研究出貓頭鷹的飲食習慣。Grace曾經從美國購買回來,讓學生嘗試還原獵物,體驗一下大自然獵食的真實情況。

撰文、攝影︰馮淑嫻(lydia.shfung@gmail.com)

編輯:余敏

設計:梁政敏

您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