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考察芬蘭教育 零功課零考試

發佈時間: 2017/03/15

即將在今年九月開校的天越創思國際幼稚園,是首間採用芬蘭教育理念的幼稚園。創校顧問張頴思博士(Vinci)近年研究歐洲教育體制,她謂德國和芬蘭兩地理念相似,沒有起跑綫,德國人更視錯誤為最好機會,主張幼兒要多經驗在輸和失敗上;兩地孩子同時禁止七歲前的學術學習。

張博士指芬蘭教育造就快樂學習者,孩子富創意及學習動機,學校尊重每位小朋友。而國家在40年前已訂立平等教育方向,由幼稚園到中學皆貫穿不競爭、共同協作學習的文化。「由於學校水平相若,家長習慣送子女讀就近家居的學校。幼稚園分零至六歲的幼稚園,以及六歲以上附屬在小學的學前班(pre-school)。幼稚園用母語教學,到小一才學瑞典語和第三語言英語。」

自己決定做甚麼

Vinci曾考察兩間pre-school,見到芬蘭幼教老師是1:10的低師生比例。「學數數用遊戲分了五組,老師會按孩子的性格和能力調配。他們六歲已可接觸科學,可以砌出一副超現實的電話系統,或一間樹屋,大量由藝術入手、動手設計體驗,令芬蘭兒童很有創意和自學信心。」

她指當地學校不分科,採用跨科教學,用遊戲貫穿,包括角色扮演、畫畫及玩樂,目的是盡量培養孩童問問題及喜歡跟同儕相處的態度。「有時也會讓他們玩發明遊戲,發展聽說、詞彙技巧,請他們構思遊戲的規則,當中已包括數學、邏輯技能。因老師不干預學生意念,他們不怕錯,也能實現自我想法並樂於表達。」

教她最深刻是當地幼稚園校長對戶外考察的堅持。「小朋友每天大息都要到戶外玩,每月外出體驗,六歲已可以爬上幾米高的岩石挑戰膽量。芬蘭氣溫常處在零下,負三度是暖,負十多度正常;校方堅持學生出去活動是面對真實的環境。有見過華人家長投訴天氣太冷應留在室內,結果校長勸喻,媽媽目睹孩子玩到興奮臉紅紅,便沒再作聲。」

個人化評估制度

當地小學因堅持平等教育,故九成學生會在情緒、學科能力上得到支援。「我觀課時見過華裔孩子因不懂芬蘭話,有懂華語老師貼身照顧……小學大班上課外,同步在課室內另闢一角由老師支援能力較弱的學生,讓其他孩子等待其進度,這在芬蘭是很自然的事,平等教育下沒有任何人特別優秀或差勁。」

芬蘭學生只會在16歲後考一次公開試,之後選擇分流升讀傳統文化中學或Vocational Training(職業學校)。當地小學老師資歷高,並平均跟足學生三年,以便持續掌握其特質。「小學老師與學生討論每年的學習約章,跟進他們完成個人的目標,老師必須受訓怎樣為孩子評估。由小學起評估方法都很個人化,故公開試成績乃結合了長年持續自評及老師評估去釐定能力,不同香港是一試定生死。」

芬蘭教育特色

•九成學生獲支援(Special Educational Support),接納任何學生;學校並沒有最強和最差學生,只有平均。

•小學規定每天只可授課四小時,老師會有大量時間共同備課、跟進學生個人學習情況,引導他們在各科目上自評,更會由資深老師帶動新老師。

•幼稚園沒有功課,小學會獲指導進行各科目的個人化評估。

撰文︰胡麗珊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余敏

設計:梁政敏

您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