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野外勿捉蟲 齊學生態保育

發佈時間: 2016/08/18

孩子到郊外,或會因感到好玩而捕捉蟋蟀、草蜢等,但原來一個捕捉小動作,也可能會傷害到小生命。早前舉行的香港首屆昆蟲節,昆蟲專家麥肇峰帶孩子在生態箱認識珍稀昆蟲,期望孩子能增加對昆蟲的了解,並學習尊重牠們。

麥肇峰(Mark)跟日本專家學習保育螢火蟲近十年,現於大浪村開設螢火蟲館,長期研究本地品種螢火蟲與涉及其生物鏈的相關生物。他謂因發現到珍稀昆蟲大多受城市人忽略,故早前舉辦昆蟲節,把真實生物帶到孩子面前,教孩子善待昆蟲。「香港沒有系統化昆蟲教育,教科書只教蒼蠅、蟑螂、蝴蝶,然而在日本,幼稚園孩子已由學校、社區接觸昆蟲,並擔起照顧者角色。」

懂得珍惜生命

Mark長期研究負子蟲、龍蝨等昆蟲生態,他謂囝囝也常協助照顧有趣的負子蟲。「生物箱中有牠們的卵、幼兒和父母,其雌蟲會將卵產在雄蟲背上,幼蟲是由雄性照顧,蟲爸捱餓兩個月負起保護孩子重任,直到幼蟲孵化,十分偉大。」

六歲的潘昕和爸爸這天與Mark父子一同到山上找昆蟲,路上遇到非洲蝸牛、串珠環紋蝶和椿象。潘昕在路上愛拍攝蝴蝶和觀察昆蟲,她未見過毛毛蟲,Mark示範用葉子移動牠,觀賞牠得意的蠕動。「令我明白不應捉昆蟲,縱使捉了放生也不可。」Mark的三歲囝囝晉僖已認到十款小昆蟲,懂得分辨螢火蟲的幼蟲和成蟲。「他兩歲幫我照顧館內生物,對他最大影響是在郊外遇見任何小生命,都十分珍惜。」他謂喜歡蟲蟲的幼兒思考敏捷,能把很多東西貫穿,是與平時上學、讀書本不同的體會,「所以我希望學校能重視昆蟲教育。」

借鏡日本學校

Mark說昆蟲在日本是國民教育,由學校和民間一起推動。「在昆蟲館由學者教授,設有生物箱,孩子在田野見到不懂的昆蟲,會連同牠們食用的植物帶來詢問專家,然後放回原地。」他笑謂當地小朋友有大量時間到自然學習,學校課程也注重教育尊重生命。「幼稚園上堂是去花園觀察,老師用紙箱作舞台,演繹昆蟲生命布偶劇;暑假功課是記錄飼養一隻獨角仙幼蟲到成蟲的經驗,撰寫保育日記。港孩生活忙,而且不快樂,大自然可彌補這缺口,就算花半小時走進大自然都會有幫助。」Mark謂香港沒有昆蟲教育,「我們也想提供專業意見,學校也可以教小朋友飼養,建立他們的同理心。」

善待昆蟲守則

家長平日也可教孩子善待昆蟲,Mark建議可抱持以下基本態度:

不觸摸:可教孩子用葉子把昆蟲載起來看,但要慢動作,以不傷害昆蟲為原則。

不應捉:昆蟲本身有靈性,能感應到人類是朋友或是敵人,人類捉牠時即使只是帶離原地一會兒再放生,也等同把嬰兒帶離自己熟悉的社群,令牠受驚。

細心觀察:小昆蟲有很多得意動作,例如怎樣進食、如何爬行。簡單如看一列蟻群爬行,孩子習慣由頂部望下去,不覺特別;但若與蟻同一水平觀察,會清晰見到蟻的嘴在動、觸鬚在向同伴打手勢。這些可愛位,必須有耐性才可體會。

撰文:胡麗珊

攝影:黃建輝

部分圖片:受訪者提供

編輯:余敏

設計:李明

您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