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五歲豆丁做導遊 從生活中學習

發佈時間: 2016/04/13

路過旺角行人專用區,遇見一班幼稚園學生舉起相機,穿梭人群之中做訪問:套着人形公仔的大人,會讓他們看厚重的衣服內有水有零食;街頭攝影師,也會傳授拍攝技巧……如此有趣的專題研習,是一場切切實實的生活實踐。

這班就讀香港基督教服務處雋匯幼兒學校高班的學生,在平常每天與老師分享「小記事」的過程中,引發是次連續四星期的專題研習。「一直都是按孩子關注的事而設計研習內容,有一次新聞分享談到導遊工作,目的是令更多人去參觀一個地方。當中延伸下去,問學生想介紹甚麼地方,以往很多小朋友都說迪士尼,今年更多孩子渴望介紹自己居住的地方。」鄧玉霞校長如是說。

設計宣傳單張

旺角的新與舊區對比強烈,不少學生也是居住在此區,他們先在自己住所的窗戶拍照,在同學間互相分享。而老師亦跟學生一起搜集不同街道特色的資料,像金魚街、園藝街等,最後經投票決定,眾師生同往與學校一街之隔的旺角行人專用區作考察地點。學生分別以商店、遊人、事件及街檔組,各自了解當中的人與事。「由街頭至街尾,有多少不同種類的商店?小朋友感受最深是甚麼?可以有何改善?」

學做小導遊,當然要先了解其工作性質。學校特別聯絡銀行中心內的旅行社,讓學生先用客人身份報團,訪問導遊了解其工作性質,搜集不同旅行社的單張,回校設計導遊派發的宣傳單張、團章:「特別是一天團,單張應怎樣設計?」羅鳳嬋老師說,這正是從生活中學習的精髓——不用背誦格式,親身體驗已是最好學習。「他們是導遊,怎樣推介一個地方?參考單張的設計,孩子很自然知道,自己的團該放甚麼內容。」鄧玉霞校長補充。

街頭主動考察

訪校當天,旁觀學生活現旺角行人專用區的情景,感覺有趣:「歡迎來到旺角行人專用區,這裏有波鞋、有食物……20分鐘後回來集合啊!」導遊如何提示遊客準時集合,街頭攝影的攝影師怎樣提議顧客擺pose、以及不同商店店員的待客之道,孩子們的用字、口吻,簡直儼如成人般。

逛街搜集資料,要夠主動。羅鳳嬋老師說,學生見到有人賣電話會主動探問。「最特別是有街頭表演者在玩足球,小朋友很興奮,不斷幫他執波,有互動。見到有街頭攝影師,又會問對方平常最多人愛擺甚麼姿勢,那位哥哥很好人,免費幫他們試影,讓學生感受。」而香港人普遍對孩子很友善,總會講解更多,令孩子體驗更深刻。「先前有到校藝術家,教過孩子考察的技巧,怎樣與人互動,像先問對方可否拍照……」

羅鳳嬋老師說,學生為自己感到自豪,因而有「推介」予遊客的動機,從中亦衍生改善這社區的意見。像學生梁兆瑩說:「最好種多些樹和植物,這樣條街會更靚。想有公園,可以讓小朋友玩,一邊看街頭表演,一邊可以在公園休息。」五歲豆丁的意見,同樣有紋路、有建議性。

向區議員表意見

學校的課室在這段時間,也特別布置為旺角行人專用區,由學生做「角色扮演」:導遊、旅客、攤檔檔主等,讓學生將自己的觀察「演」出來。最後更會整理好自己對專用區的意見,邀請該區議員到校聆聽內容,因為兒童也是社會的公民,也可表達自己的意見。校長說:「我們想他們知道,小朋友的意見,大人都會尊重。社會不止大人可以話事,孩子也可以說出自己的想法。」

撰文:羅惠儀

攝影:黃建輝、羅惠儀

編輯:余敏

設計:梁政敏

您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