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宣揚領養及愛護貓咪的信息,早前香港群貓會舉行活動,讓大家見識等待領養貓咪的溫柔可愛一面。當中有多位家長義工分享與孩子育貓的共同經歷,他們都認為教小朋友照顧小動物,可培養良好價值,同時鼓勵港人領養,令一群無家可歸的貓咪重獲溫暖。
育有兩名八歲及六歲兒子的Dun和Rain夫婦都是香港群貓會的義工和暫託家庭,家中曾同時照顧13隻貓,全部均是領養回來及暫託。Rain笑謂貓的自理能力很高,平時只需提供食物,13隻也只是用兩隻砂盆給牠們排便,而照顧出世不久的BB貓則需四小時餵食一次。「對我們來說不複雜,貓兒多少分別不大。加上囝囝愛同牠們玩,也可當小助手。」
建立責任感
小朋友受父母感染對貓有感情,八歲的逸曦和六歲的逸謙會與貓一起玩一起睡。逸曦更教記者要溫柔地順毛摸貓,「由頭掃下去才舒服,不可故意抆牠們的鬚和毛,踏牠們的尾巴,抱動物時要特別注意牠的爪,因為會刮到衫,故動作要慢。」弟弟曾被愛貓用爪抓刮過,身上留有疤痕,但笑謂那是因自己太頑皮。「那次是我硬要抱牠。媽媽便教我,貓和自己一樣,情緒不佳時不想有人搞。」貓是孩子玩伴,小朋友說很容易相處。「只要留心貓的心情,例如牠們生氣會豎起尾,那時不要撩牠玩,要等貓咪平靜。牠們的尾太長,有次我夾到牠大叫,便講對不起,後來開門也會小心些。」兩兄弟定期跟爸爸去貓社當義工,故學懂照顧手法,父母也曾帶過貓仔去幼稚園,讓孩子教同學抱貓。「貓咪同人一樣,有的活潑、好動、怕羞,有的就好嗲。」
Rain笑謂養貓五年,見到小朋友有了責任感,出街玩也會掛住貓,常記得要回家餵食。Dun強調小朋友親近動物自然學到愛,不用刻意去教。「貓很有靈性,能讓生命影響生命。另外兒童應多接近小動物,會學到很多書本以外的東西。明白生命可貴,不可隨便遺棄。」
培養同理心
同樣是愛貓人的社工陳卓瑤(Katy)有一名四歲囝囝靖恆,她會鼓勵兒子多與小貓相處,更教孩子照顧貓咪,現在會由小朋友負責餵食,培養愛心和責任感。「他從貓咪身上感受到被需要的感覺。他小時候也會用手篤貓咪的肚,為要想同佢玩,貓咪會發出『胡胡』聲作警告,但從未反擊。我就教導他代入動物的處境,也想人們友善地與自己做朋友。」
囝囝與小動物之間已開始有默契,會不時聊天。「靖恆會同貓咪推火車,一來一往好好笑;有時會坐在廳中像彼此能互相對話。」她謂貓咪最喜歡吃罐頭,但不可天天吃,牠有時會扭計纏在她腳邊。「囝囝會用大人口吻同貓咪講:你明天才有得食,見貓咪不開心更會叫牠冷靜!」Katy謂養貓讓孩子學懂自律,視貓咪為朋友、家人,形成心靈上的連結。
領養兩隻貓較合宜
註冊獸醫董慶麟醫生謂,一家人共同養育動物容易培養到小孩子的同理心,有時教小朋友訓練貓貓,更能令孩子容易體會道理,引伸出耐性和責任感。要是家中有幼兒,便不宜養太年幼的BB貓。他建議一般小家庭以領養兩隻貓較合宜,讓牠們可互相作伴,而貓咪的基本用品包括供喝水的水盆、排便的砂盆及玩具如跳台供牠們舒展筋骨。家長最重要是以身作則,視貓為家中成員,不要因牠們有病便遺棄。
撰文:胡麗珊
攝影:曾耀輝
編輯:余敏
設計:招潤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