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新手媽媽在懷孕初期也會非常緊張飲食宜忌,既擔心營養不足影響胎兒生長,又憂慮吃錯東西會導致胎兒不穩,本文會以中醫角度講解孕期中的飲食養生方法,根據孕期不同階段的生理變化進行飲食調理,就可達到「養胎不養肉」、母子皆平安的理想狀態。
孕早期 (1-3個月)
在中醫理論中,孕婦前三個月被稱作「妊娠早期」或「胎元期」,《黃帝內經》指出:「婦人重身,血氣聚於下,故多上虛。」這意味著懷孕後,母體氣血會自然向下聚集以滋養胚胎,導致上半身氣血相對不足,會較易出現疲乏嗜睡的情況,但又因衝脈之氣上逆犯脾胃,容易出現食慾不振及孕吐,所以此階段不宜進食過多滋膩補品,宜「健脾和胃、降逆止嘔」。孕婦可以多選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粥、羹、湯麵、蘇打餅乾等,減少對腸胃的刺激,亦應少食多餐,避免空腹,可以隨身準備一些小零食,以防飢餓時噁心感加重,應避免過於油膩、辛辣、氣味強烈的食物,以免加重妊娠反應。
- 緩解孕吐良方﹕生薑紫蘇茶
- 生薑被譽為「止嘔聖藥」,可以切薄片泡熱水製成薑茶,能溫胃散寒、有效緩解噁心感,紫蘇則行氣寬中、解鬱止嘔,適合與生薑一同煮茶。
孕中期(4-7個月)
進入孕中期,胎兒迅速成長,母體氣血消耗增大。此時孕吐大多緩解,食欲好轉,是補益的黃金時期。中醫認為「肝藏血」、「腎主生殖」,所以飲食可以「滋養肝腎,補益气血」為主,既可為胎兒提供充足的生長物質基礎,也為孕婦分娩和產後哺乳儲備能量。此階段飲食宜均衡營養,豐富多樣,在清淡的基礎上,可適當增加優質蛋白質和滋養肝腎氣血食物,如牛肉、雞肉、魚肉、雞蛋、黑芝麻、核桃等,也可多食富含鐵質的深綠色蔬菜,可預防貧血和保持大便暢通。
- 補腎安胎湯水﹕黑豆杜仲桑寄生烏雞湯
- 黑豆、杜仲及桑寄生有補肝腎、強筋骨、安胎之效,烏雞性平味甘,滋補效果較白雞平和易吸收,能溫中健脾,益氣養血,很適合孕婦食用。
孕晚期(8-10個月)
孕晚期胎兒體積最大,容易壓迫母體臟腑,導致媽媽出現便秘、水腫、胃脹、氣短等症狀。飲食重點應轉向「補氣健脾、利水滲濕」,並為順利分娩做好準備。飲食上可繼續補益气血,但需選擇更易消化、不易上火的方式,不宜盲目進補(如人參、當歸等),以免助熱動血,造成胎毒。可以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以防止便秘,如蔬菜、水果、全穀類,如小米南瓜粥。另可適度利水消腫,但不可過度利尿以免傷陰,應以健脾祛濕為厚則。
- 健脾祛濕消腫湯水: 蓮子粟米鬚冬瓜瘦肉湯
- 粟米鬚利尿降壓,冬瓜連皮可清熱消腫,可針對妊娠高血壓及下肢水腫。蓮子養心健脾,另可加蜜棗滋陰潤燥,緩解濕熱引起的心煩失眠。
最後,整個孕期也應避免進食寒涼滑利之品,如薏仁、螃蟹、山楂等,也不應進食過多辛辣燥熱之物,如辣椒、花椒、胡椒等,容易耗傷陰液,導致便秘、口乾舌燥,甚至胎熱。生食及不潔食物如生魚片、未全熟的蛋肉應盡量忌口,以避免寄生蟲和細菌感染風險。在使用任何中藥材進補前,應該先諮詢註冊中醫師的意見,了解自己的體質是否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