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見到一位婆婆,聊天只是講了幾句,就聽到她的抱怨:「我的媳婦很專制,這樣不准我吃,那樣也不許我嚐。我年紀大了,吃ㄧ口也無所謂吧!但她總說都是為我好,不-行-!」
這天,見到青春期剛十八歲的她,跟我抱怨的對象,正是她的媽:「媽媽不許我去美國唸書,要我留港讀大學。說來說去都是那句:這是為你好!甚麼為我好?其實是她跟老爸不想負擔這樣貴的學費,但他們負擔得起的啊!」
這些抱怨,聽來都很有道理。但有機會聽到「對家」的話,又是另一種說法。
媳婦會說:「奶奶有三高,身體常常出毛病。醫生多次勸她戒口,她就是不聽,唯有我出手禁止囉!」
媽媽會說:「她還是個小孩,常常很情緒化,又不懂自理,怎可以獨個兒到外國生活,還是留在我們身邊最好!」
這就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但對方聽起來,就會覺得很「偏頗」,甚至覺得不合情理。如此這般的溝通習慣,若果不好好處理,就會積怨日深,最後失去對彼此的尊重與信任。
就以簡單的食物為例。不錯,婆婆有糖尿,媳婦不准她吃糖是「理所當然」。但媳婦萬沒想到,一個要戒糖的人對甜點總有一種抗拒不了的誘惑,如果每趟她想吃甜點,媳婦都說:「你有糖尿,不許吃!」婆婆肯定不高興。可否換一個說法,如:「這個較甜,只吃一小口,好嗎?」我會特別囑咐年輕一輩,要站在被照顧的長者立場,讓他們覺得被理解,不要讓她覺得「連日常吃口東西」也要被人指指點點,情緒的反應就很容易跟攔阻他的晚輩「對立」。倒不如和顏悅色,花多點耐性時間從另一個角度勸說,又或者在意見相左時,刻意迴避一下。
其實跟長輩溝通不難,先「認同」他們的看法,再委婉說出自己的想法,通常都奏效。而所謂看法「偏頗」,通常是以「自己是對,對方是錯」去看待事情,所以總覺得對方蠻不講理。
記得照顧老爸的那十年,很多時候需要面對他的「過度」要求,甚至會聽到他跟旁人埋怨女兒照顧不周。那時的我正是「有冤無路訴」,只有吞在肚子裡。但有天友人勸說了一句:「想想你老爸也九十歲了,能埋不講理多少年?隨他吧,他愛吃甚麼就吃甚麼,愛去哪就陪他去哪,這樣他開心,你也開心啊!」
真的如當頭棒喝,一言驚醒夢中人。到老爸臨中風前的那個星期,還有機會聽到他怎樣在重慶巧遇與追求媽媽的戀愛故事。也許,我們的孩子也是這樣,希望我們多了解她,多聽聽她們的故事,明白他們的處境。彼此之間,就不會出現這樣多「你一言,我ㄧ語」,彼此都不肯讓步的偏頗爭執了。
(本欄逢星期二刊登)
歡迎讀者聯繫:羅乃萱專頁
撰文:
羅乃萱
家庭發展基金總幹事,資深親子及婦女教育工作者。
欄名: 恩愛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