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中暑|過度消暑反致中暑? 中醫拆解中暑成因 推介1消暑飲品清熱解渴

發佈時間: 2024/06/12

小心中暑|過度消暑反致中暑? 中醫拆解中暑成因 推介1消暑飲品清熱解渴

隨著進入廿四氣節「芒種」,太陽開始直射港澳地區緯度。本港天氣日漸炎熱,相估不少市民已開始進行各種消暑活動。但謹記消暑宜適度適量,切忌貪涼而讓「陰暑」乘虛而入。

同場加映:

Sick問識答|飲食寒涼都會「中暑」?中醫拆解中暑成因+4大急救穴位

{{hket:ul-video id="10782"}}{{/hket:ul-video}}

何謂「陰暑」?《明●景岳全書》云:「陰暑者,因暑而受寒者也。凡人之畏暑貪涼,不避寒氣,則或於深堂大廈,或於風地樹陰,或以乍熱乍寒之時,不謹衣被,以致寒邪襲於
肌表,而病為發熱頭痛,無汗惡寒,身形拘急,肢體痠痛等證。此以暑月受寒,故名陰暑,......又有不慎口腹,過食生冷,以致寒涼傷臟,而為嘔吐,瀉痢,腹痛等證,此亦因暑受寒......是亦陰暑之屬也。」

可見「陰暑」為中暑的其中一類別,而總結陰暑成因如下:

1. 乘涼時間過長、過於避熱趨涼:

  • 如夜間露宿室外,或夜間冷氣太冷。
  • 坐臥於陰涼潮濕之地,或工作環境太冷。
  • 運動勞作後立即用冷水澆頭沖身。
  • 睡眠時被電扇強風對吹。
  • 經常進出戶外及室內冷氣,環境溫差大。

2. 過食生冷,寒邪直中:

  • 運動勞作後飲進大量冷飲,或進食大量生冷。

由此可知,「陰暑」是由於夏季暑熱濕盛,人們毛孔開張、腠理疏鬆。只要生活作息稍一不慎,均可導致風、寒、濕邪隨暑邪侵襲機體而引發「陰暑」。繼而出現身熱頭痛、無汗惡寒、關節酸痛、腹痛腹瀉等症狀。

治療陰暑,多以溫中散寒為大法。常言道,預防勝於治療,常在室內冷氣工作人士,應添衣避風,偶爾飲用薑茶,避免受寒。而戶外工作人士則應穿著淺色透氣衣物,同時避免乘涼太過,繼而受寒。

整體而言,需避免經常進出溫差大的場所,以及避免飲用或食用生冷食物,保持環境及身體溫度平穩適中,是最好的預防方法。

酸梅湯為夏日消暑飲品,近年廣受大眾喜愛。市民宜少量飲用,能清熱生津、解渴消暑,改善因炎熱天氣出現的食欲不振,腹脹不適等症狀。做法材料如下:

酸梅湯1-2人份量

材料:烏梅10g,陳皮5g,山楂20g,甘草5g,乾桑葚8g,洛神花3g,薄荷1g(後下),桂花1g(後下),適量冰糖。

做法:上述材料清洗乾淨後,加入適量的水(約1.5-2公升),煮沸後轉小火煮約30分鐘。最後加入冰糖,薄荷和桂花,燜煮一會兒即可。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如有疑問,請諮詢註冊中醫師為宜。

{{hket:inline-image name="1.jpeg"}}{{/hket:inline-image}}

撰文:註冊中醫師劉旭升

(就職於香港防癆會藍義方中醫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