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集環境人類DNA惹爭議

發佈時間: 2023/06/09

採集環境人類DNA惹爭議

環境DNA(Environmental DNA),簡稱eDNA,是指從土壤、水,甚至空氣中採集到的遺傳物質,由法國生物科技公司SPYGEN與世界自然基金會在2014年聯合發表,指科學家能夠藉收集雪地中有北極熊足迹的雪,分離出北極熊的DNA,同時偵測到海豹同海鷗的遺傳物質,代表這些生物曾經同時出現在環境中。

相較於傳統方式,eDNA的採集及識別更快速、簡便,可以一口氣獲取許多物種的資料,連人們難以抵達的地方也能採樣。eDNA鑑定技術令研究人員找到一些在傳統調查中可能被遺漏的物種,亦可以盡早發現入侵物種,以及在瀕危物種消失之前找到牠們。

不過,最近美國佛羅里達大學一個收集瀕危海龜eDNA的研究,就帶出另一些隱憂。研究團隊在附近的海洋、河流、城鎮,以及遠離人類居住的地區,無意中收集了大量人類的eDNA。領導項目的教授David Duffy表示,樣本的數量和質量幾乎等同從一個人身上採樣。通過對這些eDNA進行測序,團隊可以確定一個人是否有更高風險患上自閉或糖尿病等疾病。

從而可見,eDNA檢測,的確可以帶來一系列醫學和科學進步,但同時亦帶來私隱問題。馬利蘭州大學一名法律教授指出,要留意基因私隱,以及執法時使用這項技術的合適限制,因為隨意運用這些基因資料,等於對每一個人都持續監視。研究團隊亦同意這名教授的關注,指如果未得同意就收集人類的eDNA,除了可以追蹤特定人士,亦可以追蹤到特定的弱勢人口或少數族裔。研究團隊除了提出警告,亦希望決策者和科學家能夠開始正視及討論,以制訂有關的法規。(本欄逢周五刊登)

欄名: 《十萬八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