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玲
唐德玲

銀行有8%「資本」就充足?

發佈時間: 2023/03/27

銀行有8%「資本」就充足?

上日提到,在瑞銀收購瑞信一事上,其中一個條款是將瑞信發行的160億瑞士法郎AT1債報銷,令該類債券的投資者損失全部資金,一度觸發該類債券市場恐慌。後來,在英歐央行出來安撫,重申AT1債券投資者的保障仍高於股東之後,才稍為平息。

而我的姊妹Lucy就質疑,當一間公司或銀行清盤時,首先不是將所得的發還債權人,當還有剩的時候,才輪到股東嗎?但今次瑞銀收購瑞信,竟然率先要求某類債權人承受所有損失,這實在顛覆了一向的理解。

「Lucy,我問過一些銀行界人士,他們也認為這種做法不妥。但綜合來說,在應急可換股債券的條款當中,必定有債轉股,以及最極端情況下債券可以作廢的說明。問題是,早前瑞信的情況是否已經觸發相關條款,以及為甚麼不是轉為股票,而是報廢?更重要的是,為甚麼瑞信股東還有機會翻身,債券持有人卻不可以?」

「正是呢!好像有投資者會訴諸法律行動,希望可以取回一個公道呢!」

有一定資本 才可從事信貸

「是的。既然這個問題我們暫時得不到答案,不如我跟妳探討一下銀行業的監管吧!」

「嗯,有興趣!」

「妳聽過資本充足比率(Capital Adequacy Ratio)嗎?」

「咦,未聽過呢!」

「這是《巴塞爾協定》對銀行的要求,而香港金管局也是按這個要求來規管銀行的。所謂資本充足要求,就是銀行要有一定的資本才可以從事信貸業務。」

「妳指的資本是銀行股東的資金?」

「是的,如果是上市的銀行就更易理解,這就是股東所出的資金,也稱為普通股權一級資本,這也是質素最好的資本。《巴塞爾協定》規定,至少要有4.5%。在此之下還有所謂的一級資本,例如累積盈利和政府債券等等。」

「咦,瑞信發行的AT1債是不是這類資本?」

「是的,T1就是Tier 1,即一級資本,因為這些資本都很安全,即使去到最惡劣的關頭,這些債券又可以轉成股票,甚至報銷,不用還。但她有個A字,英文是Additional,即是額外的,那就是我之前所說,2008年金融海嘯後,很多歐美銀行急需補充資本,就發行這類債券集資。CoCo債是其中一種一級資本,而除了一級資本外,還有二級資本的,例如優先股等等。」

「嗯,原來資本還可以細分成最優質和次一級的,但妳剛才說的4.5%是甚麼概念?」

「好的,但我想先再說明,如果是計一級資本,《巴塞爾協定》的要求是6%,然後還有個總資本比率要求是8%。回應妳的問題,這4.5%,或6%,以至8%是甚麼概念。所謂資本充足比率,是指銀行每做100元生意(即100元的貸款),手上有多少百分比的資本去支持!又或者說,是銀行手上的資本和總貸款的比例。妳可以想像,資本充足比率愈高,銀行就愈能應付突如其來的危機!」

金融海嘯後 機構加強監管

「即是普通股股權加上其他屬一級或二級的資本,合共要有8元,才可以做100元的生意?」

「正是,早年大部分銀行的資本充足比率都是低單位數,例如7%至8%,但金融海嘯後,監管機構加強了監管,現在大部分銀行的資本充足比率都升至雙位數。我以滙豐(00005)為例,去年她的普通股權一級資本比率是14.2%,而總資本比率則是19.3%,遠超監管的要求!」

「嗯,即是存錢在滙豐應該十分安全了?」

「也是的!」

(本欄逢周一、三、五刊登)

tong_lydia223@yahoo.com.au

撰文: 唐德玲 作者從事理財策劃工作逾十年,並擁有認可財務策劃師資格。
欄名: 女人筆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