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下安老院舍停止探訪,認知障礙症患者長期乏人陪伴。有院舍嘗試勾起院友舊日照顧嬰兒的回憶,推行「娃娃療法」,藉製作具華裔外貌、會眨眼、發聲及因應外界動作給予反饋如發出吸吮、打嗝聲等的機械人娃娃來陪伴患者,訓練其與人溝通互動甚至自理能力,從而改善其情緒和行為問題,最快下月投入大量生產。
港產陪伴娃娃特點 ↓ 點 擊 圖 片 放 大 睇 ↓
- {{hket:inline-image name="photo.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815HOG08A1.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815HOG08A2.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815HOG08A3.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815HOG08A4.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815HOG08A5.jpg"}}{{/hket:inline-image}}
明愛李嘉誠護理安老院一級職業治療師李凱穎表示,疫情下家人探訪時間大減,長期無人陪伴下,令部分患認知障礙症的長者出現情緒及行為問題,以往有80多歲女院友屬後期患者,會四處走動騷擾他人及拿取物品,院舍嘗試找人陪伴未果,後進行「娃娃療法」,成功令婆婆安坐位上。
讓患者重拾照顧嬰兒回憶
「娃娃療法」顧名思義,是讓認知障礙症患者擁有或照顧娃娃,該安老院採用來自加拿大的蒙特梭利認知障礙症療法,去年9至10月邀請14位中後期認知障礙症患者參與為期3周的治療,並設立一間有育嬰設備的房間,讓院友勾起舊日照顧嬰兒回憶,並藉梳洗摺衫等行為訓練自理,發現有效改善情緒及行為問題。
不過,李指採購娃娃有不少困難,因市面大部分產品不會對接觸有反應,很多參考歐美人種製作外貌,如白皮膚金髮,港患者可能缺乏親切感;加上部分用海綿製成難清洗,長者或扯開棉花造成損壞。
有見及此,本地科技公司HandyRehab邀請該安老院合作,由去年起為認知障礙症患者、長期住院或獨居長者研發港產陪伴機械人。HandyRehab聯合創辦人張皓程表示,機械人會隨機眨眼,而面、肩、肚及背部內置感應裝置,並配備多種嬰兒聲音,會因應外界動作給予反饋,如撫摸、餵奶及掃風等,會分別發出笑聲、吸吮及打嗝聲等,更可由家屬或照顧者輸入錄音。
按華人小孩面孔身高設計
張皓程指,機械人外貌也下了工夫,團隊按華人小孩面孔和身高訂造機械人,多番修改五官、膚色及髮色,並讓外表較中性,患者將其當作兒子或女兒皆可,外層使用塑膠物料,方便院舍員工或照顧者清洗,並確保有螺絲批才可拆卸電池,以免長者誤拆。
李凱穎表示,至今有10名中至後期認知障礙症患者曾使用機械人,指相較一般娃娃,機械人反應能提高患者主動性,並改善溝通及專注能力。她指,以往有後期患者對外界刺激反應少、情感較冷淡,一般娃娃只望一眼便會分心;但機械人置於眼前時,患者會笑及想伸手撫摸,「當我嘗試移開機械人,好記得佢嘅眼球係跟住機械人郁,我覺得個互動功能有效吸引老人家注意。」
現時機械人靠工程師人手裝嵌,張皓程表示,計劃最快下月起大規模生產,首批將生產約100個,預計每個機械人售價約千多元,現已有院舍及非牟利機構下訂單,已預售約50個,預計香港及亞洲市場會有良好反應。
李凱穎表示,「娃娃療法」非人人適用,要視乎患者需要、興趣、專長和技能,如有患者或對照顧嬰兒感厭倦未必適合;另有患者或專長處理家務,則可透過治療重拾成就感。
Health Plus │ 水果變身冰凍甜品 消暑抗氧化降血壓,詳情即睇:【下一頁】
撰文 ︰李明佑
責任編輯︰林子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