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紓疲勞 特殊部位要避開

發佈時間: 2019/12/31

推拿紓疲勞 特殊部位要避開

都市人感疲勞或想放鬆,不少會選擇去推拿;有中醫表示,推拿是外力施加刺激的治療手法,按摩時應避開特殊部位及不應太大力,倘按摩手法不當會出現疼痛加劇或青紫瘀斑;若推拿後疼痛感超過兩天,有紅腫、發熱現象應立即求醫。

香港註冊中醫學會副會長、註冊中醫師林蓓茵表示,中醫學的推拿通常是指醫者以自己雙手,在病患的體表、受傷部位、不適之處、特定腧穴或疼痛地方,具體運用多樣手法,以期達到疏通經絡、推行氣血、扶傷止痛等療效。因推拿手法會刺激人體部位,是外力施加刺激的治療手法,故針對特殊疾病、受傷情況或體質的人,或會造成傷害。

頸腰按錯位 恐中風傷腎臟

她表示,推拿所造成的輕微疼痛可激發身體的止痛物質,達到暫時的紓緩效果,但長期依賴和錯誤的推拿方式,則可能讓肌肉出現不可逆的纖維化反應,「這也是為何有些人的肌肉彈性很好,有些人摸起來卻跟木板一樣硬」,因肌肉纖維化不但使肌肉僵硬,也會讓身體對疼痛的反應變得更敏感,令身體動不動就痠痛。

林醫師提醒,按摩時要避開特殊部位及注意不應太大力,如按壓脖子要避開前方頸動脈,因對頸動脈存在脈粥樣硬化或鈣化的人,大力隨意按摩和捶打頸部,容易造成硬化斑塊破裂,情況嚴重者會引發腦梗塞(中風)」;至於對頸椎問題病史的患者,則可能有頸椎錯位風險。此外,按摩腰部時要避免傷害腎臟組織,身體特別虛弱、或有特殊病史的人,骨質疏鬆者則要小心按摩導致骨折。

進行後紅腫發熱 應即就醫

按摩後應感到局部或全身舒適,林醫師稱,如按摩手法正確、用力大小適當,時間長短合適,感覺痠脹和輕度疼痛,都是在按壓穴位時經常出現的反應,「這可能是因局部經絡不通,氣血瘀滯的緣故。如在損傷和病痛部位出現,則說明該處有瘀血,組織水腫和代謝產物的積聚。另發熱及出汗等感覺也屬正常。」

她續說,按摩後出現短暫痠痛是正常現象,通常經過一夜休息疼痛會緩解,最多不應超過兩天,但如有紅腫、發熱現象,便應立即就醫;而推拿後有痠痛感想進一步緩解,可於推拿後3天內,透過手指或手掌對痠痛處向下壓5秒、再放鬆2秒,1分鐘約8次,便可經由短暫缺血、回血的原理,達和緩效果。

記者:胡靜嫻

編輯:梁偉澄

美術:熊偉然

欄名: Healthy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