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願醫保計劃自公眾諮詢至即將推出首批由保險公司提供的認可自願醫保產品,醞釀逾10年。
應對社會人口老化,政府為市民提供多一個醫療保障的選擇,無疑是好事,但大家仍要看清楚自己的需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醫保計劃。
雖然人人都知道醫療保障的好處,但對醫保的認識及需要,卻有很大的認知差距。
有保險公司曾訪問逾1,500名年齡介乎20至64歲的市民,發現近6成受訪者「憂慮」或「非常憂慮」自己潛在的個人醫療費用,逾7成則憂慮家人醫保不足及醫療費用的負擔,但6成半又認為購買醫保會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
以上調查若真實反映了市民對醫療開支的憂慮,「自願醫保」可謂生「得」逢時。計劃有兩類認可產品,分別是「標準」及「靈活」計劃;「標準」產品須符合政府10項最低要求,包括保證續保至100歲、承保投保前未知的已有病症、明確的支出預算等;「靈活」則在「標準」計劃的基礎上,提供額外保障。由於政府提供每人8,000元的年度扣稅,受養人也可受惠,以一家三口計,申請扣稅便可達24,000元,故頗受市民歡迎。
早前有保險公司調查便顯示,逾8成受訪者考慮參與。
要留意的是,「標準」計劃每年設限額42萬元,而且沒有額外醫療保障,萬一不幸患上大病,使費便有機會「爆額」,而「靈活」計劃則提供額外保障,保費當然亦會較高。
「自願醫保」可為市民(尤其是中產),提供多一個私營醫療服務的選擇。根據立法會去年《香港的個人醫療保險》研究,本港今時約240萬人有個人醫保,但其中只有約6成受保人到私家醫院就醫,原因之一可能礙於保額上限,使他們不去私院接受治療。
因此,參與自願醫保,大家也宜根據自己情況,盡量多買,便可多保。而這200多萬張個人醫保則可在「轉移期」內,轉移至「自願醫保」計劃,但若轉保,可能需要重新核保,包括驗身。以上都涉及複雜而專業的解讀,如有需要,大家宜諮詢保險專業人士。
無論如何,自願醫保對保障市民的健康總是好事,它就像去旅遊時,要入住青年旅舍、旅館還是酒店,要按個人情況和意願,豐儉由人。保險最好當然是用不着,但生命寶貴,不參加自願醫保又不買醫保,其實是押上自己健康和公院服務的輪候時間,跟病魔對賭一鋪。
撰文:
石老師工作室
敢批評,提意見;求共融,齊築福。
欄名: 為理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