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以上男士 需每年接受PSA血液檢查 預防前列腺問題

發佈時間: 2018/11/25

50歲以上男士 需每年接受PSA血液檢查 預防前列腺問題

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及前列腺炎都是常見的前列腺疾病,其中前列腺癌是香港第5大癌症,過去10年間,新症數目飈升近8成。不過有調查發現,本港50歲或以上男士,約6成人出現前列腺癌徵狀,惟當中逾6成人從沒求醫。近年本港引進新的醫療儀器,有助包括前列腺癌等癌症的治療。

{{hket:inline-image name="cvvf20140902208.jpg"}}{{/hket:inline-image}}

根據醫管局數字,2014年全港有1,700宗前列腺癌新症狀,較2005年只有970宗新症,升幅近8成,同期死亡數字由231宗上升到398宗。有醫生組織近年做過調查,發現在出現徵狀才求醫的病人當中,逾4成已發展為第3至4期癌症,癌細胞擴散情況亦較嚴重,發病平均年齡達72.3歲。

延伸閱讀:牛津大學研究追蹤47萬人 食雞肉增血癌及前列腺癌風險

患者發現徵狀 6成不知診斷方法

另外,去年亦有關注團體向逾500名50歲以上的本港男性做調查,發現近60%出現前列腺癌徵狀,如小便頻密、出現滴尿、盆骨及大腿骨痛、排尿不順;惟8成人從未接受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血液檢查,當中逾半數人認為沒需要檢查;60%不知道前列腺癌的診斷及治療方法,反映男士普遍沒定時進行檢查及主動求醫的傾向。

男士在50歲或以上,有3成人在前列腺發現癌細胞;80歲或以上男士,則有80%至90%人的血液含癌細胞。有關注團體成員表示,有癌細胞不代表要接受醫治,「因前列腺癌細胞生長速度慢,如PSA值偏低,較年長者則不用做治療,但每年也要檢查。」當中男士超過50歲、有前列腺癌家族史,長期食用高熱量、高脂肪食物,食煙、肥胖等均屬高危人士。

有泌尿外科專科醫生說,前列腺癌發病初期無明顯徵狀,多難察覺或延誤診治,食紅肉、有吸煙習慣等會增加患病風險,建議年滿50歲男士,每年定期接受PSA血液檢查。有醫生組織提醒,前列腺癌若能在早期發現,治癒率近100%。而晚期可能擴散至骨或淋巴結,較難根治。

{{hket:inline-image name="ThinkstockPhotos-505844732.jpg"}}{{/hket:inline-image}}

4成患者  情緒受困

前列腺癌對情緒亦有影響,有醫生組織前年曾進行調查,發現前列腺癌患者當中,逾4成人表示在確診一刻有負面情緒。當中41%感到擔心、15%感憂傷及13%感到難以接受。有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表示,前列腺癌病人負面情緒比例屬於高,值得關注,他指病人應將病情告訴家人,讓家人參加醫療決定,如有需要應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有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指,近年前列腺癌有年輕化趨勢,以往多是70歲以上人士確診,現時卻有低於50歲男士確診,他相信與不良飲食習慣有關。他引述醫管局數據指,2003年45至64歲病者僅114人,到2012年卻升至323人。有泌尿外科專科醫生表示,臨床所見最年輕病者僅47歲,病人在身體檢查中發現PSA指數偏高,其後接受詳細檢查始知患癌。他指,年輕患者難以接受病情,因擔心治療後可能出現失禁及勃起功能障礙。

另有泌尿外科專科醫生說,理解前列腺癌患者及家屬在確診後出現負面情緒,家屬和患者應對前列腺癌應多加了解互相扶持下走過康復之路。

{{hket:inline-image name="ThinkstockPhotos-580120404.jpg"}}{{/hket:inline-image}}

新法治前列腺肥大 無損性功能

除了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及前列腺炎亦是常見的前列腺疾病。其中,良性前列腺肥大是前列腺的腺狀組織非癌症增生,常見於年長男性,或堵塞尿道,阻礙正常排尿。若病情嚴重,醫生會處方藥物,完全不能排尿的病人則需插尿喉,還可接受外科手術「經尿道前列腺切除術」,但約8成病人術後會有逆行射精、勃起困難或精液量變少等性功能問題。

中大自2014年起研究「前列腺動脈栓塞術」,透過X光影像導引鎖定供血給前列腺的動脈後,以直徑約100至300微米的特製微球堵塞該動脈,令相關腺狀組織缺血性壞死及萎縮,紓緩尿道堵塞。負責人指︰「10名病人當中,有7位治療前完全不能排尿,需插尿管,其中6人在術後兩星期內可正常排尿,另外3人在術後病徵逐步紓緩。顯示手術安全及有良好潛力,且無損性功能。」

至於前列腺炎,根據香港泌尿外科學會的資料,約15%的男性曾患前列腺炎。內地數據顯示,男性求診的個案中,前列腺炎佔15%至30%。病人徵狀的嚴重程度各有不同,徵狀輕微者或感覺不到任何徵狀,但嚴重個案會出現併發症;醫生一般會處方抗生素治療。

{{hket:inline-image name="ThinkstockPhotos95557582.jpg"}}{{/hket:inline-image}}

前列腺癌高危因素

  • 50歲以上男性
  • 有前列腺癌家族史
  • 長期食用高熱量、高脂肪食物
  • 吸煙、肥胖、前列腺病變等

{{hket:inline-image name="ThinkstockPhotos-166433355.jpg"}}{{/hket:inline-image}}

個案分享

67歲李先生

多年前已有小便頻密徵狀,但一直認為可「不治自癒」,直至5年前,因全身骨痛難忍求醫,被診斷為第4期前列腺癌,並已擴散至骨,治療過程漫長,幸結婚近50年的太太陪伴在側,烹煮他喜愛的上海菜,現時身體及精神狀態明顯改善。

62歲呂先生

兩、三年前小便頻密,但未有求醫。至前年出現血尿,原以為患尿道炎,後確診膀胱發炎及前列腺增生,後來在手術中抽取的前列腺組織,才意外發現患前列腺癌,但慶幸屬早期可痊癒。

前列腺癌病徵

  • 小便頻密,尤其在晚間
  • 小便困難,久久不能排出尿液
  • 小便時感刺痛
  • 小便或精液帶血
  • 盆骨或脊骨痛楚、腳腫
  • {{hket:inline-image name="ThinkstockPhotos-639726652.jpg"}}{{/hket:inline-image}}

新機械臂更精準 減手術後遺症

近年本港引入多部機械臂手術系統,突破傳統手術局限,深入器官做複雜手術,包括前列腺癌和早期子宮頸癌等,減少部分手術後可能引發的後遺症。

新系統可作多角度旋轉,亦加入激光定位系統,相比以往只能前後移動,更容易瞄準位置,亦讓手術效果更精準、安全,手術時間亦較傳統手術短。另外,3D血管顯影裝置內置在新手術系統中,既方便醫生進行手術,其血管顯影效果亦更為清晰。由於機械臂手術系統更具備雙控制台,可供兩名醫生同時操作,資深醫生可藉此培訓年輕醫生熟習技術。

有外科醫生表示,患者接受傳統手術後有可能需要插尿喉,因手術會影響鄰近神經綫,令排尿有困難;但使用機械臂可提高手術精確度,大部分患者術後神經綫沒受影響。

{{hket:inline-image name="ThinkstockPhotos-639622730.jpg"}}{{/hket:inline-image}}

新儀器 一次做兩項掃描

患上前列腺癌的59歲周先生,是本港早期使用機械臂手術的患者,完成手術後3至4天已可自己下床,術後4個月亦無再出現尿滲,較傳統手術需半年至一年才無尿滲的進度更為理想。

另外,亦有私家醫院引入可應用於腫瘤科的新掃描儀器,如前列腺腫瘤、婦科腫瘤等,有別於以往病人要在兩部儀器分別接受正電子電腦掃描及磁力共振,新儀器可同時獲取正電子及磁力共振影像,能收集細胞新陳代謝數據及顯示血管、器官組織等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