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博物館傳統中見創新

發佈時間: 2018/03/09

蘇州博物館傳統中見創新

貝聿銘是建築大師,不過,不是他的所有作品都是我的心頭好。當中我最歡喜的作品都是以「博物館」為主,無論是羅浮宮穿越時空的震古鑠今,又或美秀美術館(Miho Museum)那秀美的隱世桃花源,又或伊斯蘭藝術博物館的「月光寶盒」,每座「貝聿銘博物館」都有着一份特別的心思。

蘇州博物館新館於2006年建成,距今11年,是貝聿銘先生的封筆之作,也是一個蘇州人為家鄉設計的一座標誌性建築。相比起貝先生的其他「博物館」計劃,蘇州博物館感覺相對規模較小,但讓人更有一種「家」一樣的暖心。強烈的貝先生幾何建築風格,光與影的交滙,為傳統蘇州建築綫條重新規劃出現代規格。

我到過蘇州好幾次,園林造景可說是國內最好的,貝聿銘以叔父貝潤生的貝家大宅獅子林作思路,在蘇州博物館新館入門中央設計好一個現代的園林造景,把展館分成兩區。現代的詮釋,擺脫了傳統的園林設計思路。園林假山,以切割技術把一大塊山石切成片厚,再以前後的層次性擺放,在一面留白的石牆前「劃」上一幅立體的「山海」景色。

喜歡貝老在傳統中見創新,讓空間環境與四周有一種協調性。「借」是中國園林建築風格上常見的一種手法,貝老以屋頂的窗「借光」,採用傳統老虎天窗並改良成一個折角,使得室內光綫份外柔和舒適。不一樣的「借景」,把博物館內觀賞的遊人帶到館外的竹林、庭園布景中,一切看起來就是一幅畫。

從建築看人生,蘇州博物館新館無疑是貝聿銘先生多年設計的一個縮影,糅合了東西,從中可閱讀歷史、文化,為現代建築加上特有的生命力。

(本欄逢周五刊登)

撰文: 紀曉華 設計顧問、美食旅遊家,旅遊節目《紀好世界》主持。
欄名: 旅遊K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