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神奇小子」曹星如屢創拳壇神話,激起不少人對搏擊運動的興趣。不少OL亦愛打拳擊或泰拳,藉此收身,空手道亦是很多學生的課外活動。到底哪種搏擊運動最易傷身?有專家指以數據顯示,拳擊最易造成頭部創傷,或造成腦震盪;但肌肉量不足,才是「致傷」的關鍵。
拳擊最易重創 傷頭恐腦震盪
曹星如去年10月與日本拳手河野公平對戰,成功取得22連勝,不過在賽事中受傷「爆眼」,最終要以點數分勝負;他的左眼瘀血及腫痛經過數月養傷仍未消褪。他今年初出席活動時更表明,因為傷勢康復進度不理想,有時候要靠右眼視物,暫時「很難有一個康復日期」。
曹星如傷勢之重,令人關注搏擊運動的危險性。香港浸會大學體育學系副教授雷雄德博士表示,每一種運動都有其風險,不可能將受傷機會降至「零」。但對比多項搏擊運動,拳擊確實較易受到嚴重創傷。根據數據顯示,拳擊運動最常受傷部位為頭部,佔整體受傷個案46%,遠高於泰拳和空手道約30%頭部受傷率。雷教授說︰「拳擊的頭部傷勢主要涉及裂傷和『爆面』,瘀傷亦很多;打擊頭部會有機會導致腦震盪,曾有觀察性研究發現,長期受腦震盪的人,提早出現腦退化的風險亦會較大。」
雷教授指出,拳擊運動的性質是攻擊對手上肢,而且近年為增加賽事的可觀性,選手不再戴保護頭盔,變相令受傷風險更大。他說:「比較訓練受傷的數據,青少年拳手每訓練1,000小時,便有約13人受傷,而空手道是每訓練1,000小時,才有約4人受傷。」
雷教授又補充,泰拳和空手道都較着重下肢攻擊,因此泰拳選手的受傷部位都集中在手和腳部,佔整體58%;空手道則集中在下肢,佔整體50%。「泰拳、空手道經常以腿部攻擊對手,有機會因為重心不穩而跌倒,或者踢斷腳。」
肌肉可緩震 減風險
比起運動性質,雷教授認為會否受傷的關鍵,在於選手的肌肉量。「肌肉本身有緩震作用,可抵銷衝擊,而且肌肉量多,動作會更敏捷,出拳或踢腳力度會更有勁度,受傷風險會較低。」因此,他建議年輕人最好待17、18歲後,發育健全及反應能力較高時,才參與比賽;若果本身肥胖,更應先進行減重,才考慮參與對戰。
他續說:「正常訓練多數是調整姿態,但對戰要考反應,身體機能不足自然容易受傷。」此外,因為女性的肌肉量僅為男性的60%至70%,因此參與搏擊運動時,宜同時增加肌肉量。「雖然是女性和女性對戰,但很多OL本身運動量少,致肌肉量不足,而她們往往練習一陣子便心急參賽,結果比一般人受傷風險更高。」
記者︰脫芷晴
編輯:林子豐
美術:熊偉然
欄名: Healthy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