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玲
唐德玲

回歸20年 樓市狂升之路

發佈時間: 2017/10/16

回歸20年 樓市狂升之路

姊妹們,回歸20年,香港的住宅樓價,只在1998年和2003年沙士肆虐那兩段時期明顯下跌過,以及2008年金融海嘯時有過少許調整,其餘大部分時間都是上升的,差在升幅有多急而已。

換句話說,即使在97回歸時的所謂高位,妳入市買樓,如果一直自住的話,到今時今日放售,除了賺了20年的居住之外,仍然可以多賺7成以上。又或者,如果純粹投資的話,只要妳付了2、3成首期,便有人替妳供樓,而20年後,妳所賺的投資回報,更是數以10倍計!

沙士時買樓 現可賺5倍

這麼「可愛」的商品,真的不知去哪裏找呢?難怪樓價高企,已經脫離一般人的購買力,仍然有人去買樓!

香港的樓價為甚麼像脫韁野馬般上升?歸根究柢是因為土地與房屋供應不足。回歸初期,為了讓市民安居樂業,增加港人對「國家」的歸屬感,董建華政府推出「八萬五」房屋政策,即是預算每年供應85,000個公營和私營單位,希望協助更多人置業。

但一場亞洲金融風暴,令香港樓價急挫(主要由於當時有太多炒家,包括職業炒家和業餘炒家),為了穩定市場,董建華說,「八萬五」政策已經沒有了。於是,香港的樓價開始在「低位」整固,但2003年的沙士,又令香港樓價進一步下跌。這段期間,可算是香港近20年樓價最低的一段日子,如果大家敢於在這段時期入市買樓,賺幅可以達到3至5倍不等。

到了曾蔭權上台的幾年,為了穩定樓價,當屆政府沒有積極增加土地供應來源,甚至停建居屋。結果,樓價開始回升,2008年的金融海嘯,只曾令樓價稍為回落一至兩成,而且,跌市的時間很短。

如果大家能夠把握這段期間「上車」,到現在為止,賺到一倍甚至更高回報是絕不出奇的。到了梁振英政府,為了遏抑樓價上升,能夠做的方法就只有不斷透過所謂的「辣招」(印花稅)去遏抑需求,因為增加房屋供應不是一時三刻的事(核心問題是土地供應不足)。

這幾年政府推出的印花稅稅種多不勝數,包括額外印花稅(Special Stamp Duty, SSD)(物業在6個月內轉手須繳納20%印花稅;6至12個月內轉手須繳15%印花稅;12至36個月內轉手須繳10%印花稅);買家印花稅(非本地居民,包括本地和海外公司,購買香港住宅物業須額外繳付15%印花稅),以及最「辣」的雙倍印花稅(即是買入第二項物業須繳付雙倍的印花稅,到後來,所謂的雙倍,更劃一為15%)等等!

辣招無效用 僅肥了庫房

整體來說,無論政府如何出招,除了令到庫房「豬籠入水」外,對樓市完全沒有作用,最多只能令交投稍為減少,而且,主要還是在二手樓方面(遏抑需求的同時,也遏抑了供應),一手樓仍然熾熱,而等上車的年輕人,依舊要望樓興嘆!

結果,樓市和人性都開始被扭曲,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所謂「納米樓」的出現。現時新供應的住宅單位,實用面積低至120多呎左右,比起我們當年的所謂小型住宅單位的300多呎,足足細了一半有多。

這類「劏房」式的小型單位,住進去之後還有甚麼活動空間可言?難道每天回家之後,就只有睡覺這回事?人生就是如此?

又或者,有些年輕夫婦結婚之後,由於買不起樓,惟有住在各自的父母家,等再儲多些錢才搬出去,但所謂的搬出去,可能仍然是要先租樓,等到「儲夠錢」(怎麼才算夠?本來是夠的,但樓價升了又不夠!)才買樓,這還算正常的婚姻嗎?

另外,也有一些夫婦為了迴避買家印花稅,明明應該用聯名方式持有物業,也改為只由其中一人持有物業,為的就是方便將來想再買另一個物業時,可以省回買家印花稅。凡此種種,都是香港樓價高企下的眾生相!

好了,現在林鄭月娥上台了,她對樓價高企的問題又有甚麼方法解決呢?她在上周發表的施政報告中有詳細論述,下次再跟大家分享我的看法。

(本欄逢周一、三、五刊登)

tong_lydia223@yahoo.com.au

撰文: 唐德玲 作者從事理財策劃工作逾十年,並擁有認可財務策劃師資格。
欄名: 女人筆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