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有情天

發佈時間: 2017/10/16

今屆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為石黑一雄,我覺得是一個恰可的選擇。

我本來不認識這位作家,只是觀看過影片《告別有情天》,再追查影片的背景,知道電影改編自石黑一雄的作品《長日將盡》(The Remains of the Day),然後再追查這位作家的生平,才發覺作者是日裔英籍人士,五、六歲移居英國,並專攻小說寫作。

《告別有情天》描寫英國貴族家庭內的一名管家,當然得助於男主角安東尼鶴健士及女主角艾瑪‧湯普遜的精湛演技,但故事敘述細緻而含蓄,顯見作家的功力。

不過,我對石黑一雄的認識也僅止於此,並沒有時間細閱他的著作。相比之下,在青少年時代,閱讀文學作品是少不了的。在學時期,除了學業上的知性教育外,也從文學作品中得到情感教育。那些年閱讀過《少年維特的煩惱》(哥德)、《徬徨少年時》(赫曼赫塞),甚至女作家的《日安憂鬱》(沙岡),認識了青少年的躁動不安,從閱讀中得到一些安慰與鼓勵。

最近發生多宗青少年自殺案。當然,自殺的成因複雜,不宜簡化,但正如社會學祖師涂爾幹的分析,自殺個案增多,部分原因可能是因為社會變遷引致的「失序」(anomie)所造成。現在的青少年恐怕也經歷「失序」,家長及社會只灌輸單一價值,就是「成功」及「向上」,抓不住或跟不上這價值的就會感到沒有方向,甚至失去生存的動力。

祈願我們在追趕知性教育之餘,亦推廣情感教育;文學是很好的切入點,希望青少年通過文學重拾有情天。

(本欄逢周一刊登)

撰文: 鄧偉棕 畢業於中大社會系,執業律師,佔中運動支持者。
欄名: 後佔領時代